王光祈(1892~1936),字润玙,又字若愚,四川温江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中学堂,在《民国日报》任职。191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 并在清史馆工作,兼任《川报》等报社记者。1918年与李大钊等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并任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创建“工读互助团”。 1920年赴德国,攻读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任《申报》等报社特约通讯员。1927年在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师从霍恩博斯特尔、舍林、萨克斯等。 1932年任波恩大学汉文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威廉大学哲学院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编写中国音乐史的学者之一, 尤其在整理中国传统律学方面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最早的比较音乐学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 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西南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 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 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彝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快跑》、《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