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婷婷[文集]  文章来源:《中国电视报》

爱情是艺术永恒的话题,在中国有一首歌咏爱情的乐曲,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世界闻名,

那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这首赞美爱情乐曲的人就像这首乐曲一样,浪漫而才华横溢。历经坎坷而坚贞不渝,其中一位就是著名作曲家陈钢。


印象篇

上海,陈钢生长的地方,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但在这个上海男人眼里这些都只是它华丽的外表,在他心里真正的上海在交错的弄堂里,在风格各异的小洋楼里,在一排排梧桐树和他的记忆里。

 

    采访的那个早晨,雾气笼罩着这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城市,黄浦江上一片白茫茫,偶尔能听到轮船的汽笛声,却看不清轮船的轮廓。东方明珠在薄雾里若隐若现,显得更加妖娆,弄堂在眼前变得模糊、缥缈,却令人向往。耳边的吴侬软语,眼前的苍茫一片,似乎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让人不得不相信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创作出那样浪漫的音乐。

    在位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工作室里,见到了这位创作经典的先生。只要一眼,便能感受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虽然年逾七旬,但看上去也就50出头。他有两句经典的话,一句是“我和大学生有共同语言,因为我和他们是同龄人”,另一句是“我的音乐还没有老,我怎么能老?”年轻,不仅仅指的是年龄,更是指艺术的生命力。一座典型的法式建筑——以前的“法国总会”旁的偏楼,就是陈钢音乐工作室的所在。拐过纯砖木结构的外墙,跨上狭窄的水楼梯,就可通向耶属于陈钢自己的音乐天地。一进门,就可见到狭长的过道两边,是陈钢十分得意的“书墙”和“画墙”。一边挂满他与朋友和来过这里做客的客人们的合影,不乏文化名人与著名的影星、歌星;另一边是—长排起伏有致的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从文学到音乐,从古书到小说,满满当当。工作室里虽略显拥挤却十分温馨,就连灯光都是统一的暖色调。沙发、靠垫、堆积成山的书籍和资科,组合得像一个舒适和富于情凋的家,这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也许,这里就是陈钢的艺术之家。故事也就在这个温馨的小木屋里开始了。

蝴蝶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蝴蝶的影子,从“庄周梦蝶”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蝴蝶在里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梁祝”中蝴蝶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蝴蝶美丽却脆弱,它的生命绚烂却短暂。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外被翻译为《蝴蝶情侣》。

l        梁祝的诞生

    1959年的春天,小提琴协奏曲《粱祝》问世了,“蝴蝶”就从那个时候起飞、并产生了轰动的“蝴蝶效应”;而“蝴蝶”的诞生则要从1958年说起……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等人为了响应“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志在探索小提琴在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尝试将民族乐器中的某些演奏手法运用在小提琴上,并颇为新鲜别致地改编了《二泉映月》、《早天雷》和类似重奏的小《粱祝》,但这些出自几个小提琴学生的业余创作,毕竟无法更上一层楼,在小提琴上将交响乐、协奏曲中的“深度”、“力度”和“幅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在第二年的国庆10周年庆祝即临之际,以《梁祝》为题材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成为了大家寄予厚望的期待。就在这个时候,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层,决定由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献礼作品。

当这个重任落在他和何占豪的肩头上时,陈钢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尽管两个人在文化背景,气质性格上迥然不同,但在创作过程中却配合得协调默契。在乐曲创作中,两个人不但有共识,而且拥有当时青年所特有的纯情、无私和奉献的精神。3个月的课余时间,陈钢完全扑在了这首歌曲的创作上,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蝴蝶”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回味与何占豪合作的过程,陈钢难以忘怀,依然眷恋。他说那一次合作,不仅仅是表层的旋律加配器的“凑合”和“撮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从乐曲的情韵、色彩到结构、语言的高度统一,浑然一体的“融合”。这样的合作对于他来说,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通过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中还没有“化蝶”的部分,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一片寂静,大家因乐曲所传达出的无限悲恸而几乎窒息。就在这时,音乐学院领导入孟波提出,应该加入“化蝶”,因为作为爱情的一种升华,这样不仅能在音乐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还在感情上为浪漫、坚贞的爱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孟波的这个提议,就为这首乐曲“点”了“睛”。

接受了新的思路后,两个人又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和完善。195954,在学校“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由何占豪和陈钢二人试奏了加入了“化蝶”的修改版。当时,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虽显得有些粗糙,却能体味到每一个音符的真情。一曲春完以后,陈钢赶着回去为曲子配器,而由何占豪代表他们两个人在台上发言。5月底,《粱祝》就要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首演了。

地点变换到上海艺术剧场,当时18岁的俞丽拿站在舞台上,用她的琴声叙述着那凄美的爱情,时而缠绵,时而哭泣。而陈钢则揣着一颗紧张而激动的心,悄悄地躲在台侧。当指挥手中的指挥棒停止的那一刻,辛场死寂。突然,掌声如雷鸣般响起,陈钢、何占豪和台下的观众都激动万分,热泪盈眶。那一刻,陈钢明白《梁祝》成功了,“蝴蝶”飞起来了。这首乐曲的成功除了优秀的创作之外,还有演奏者、指挥者和所有给予过这首作品意见和帮助的人的功劳;更不能忘记的是,留传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美丽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歌、戏曲音乐所留给他们的遗产和赋予他们的灵感。

l        初恋的墓志铭

然而对于陈钢来说,《梁祝》的成功并不能挽救自己经历的那—段美好的感情。用陈钢自己的话说,《粱祝》是他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

同样是在1959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钢从照片看见了一位让他无法抗拒的姑娘,经过别人的介绍,尽管两地相隔,他们很快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虽远隔千里,却有鸿雁传情,在陈钢创作最紧张的阶段也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陈钢创作的同时老觉得远方有一个人在注视着自己,有一种爱在遥遥地温暖着自己。带着心里对爱的渴望和对远方的思念,他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当姑娘从广播里得知《粱祝》的成功时,喜悦顿上心头,她千里迢迢赶到上海为陈钢庆祝。见面的那一刹那,两个人的心激动得难以言喻。

    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在那个年代,这种“超现实”的浪漫爱情,也就只能无奈地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了!在家庭和单位的重压下,火热而纯洁的爱情被裹上了一层霜冻,姑娘无望地离开了上诲。一年之后,从音乐学院毕业的陈钢怀着一丝期望,前往姑娘所在的城市去寻求最后的答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还是那个熟悉的公园,两个人相对无言,命运似乎已经给他们作出了最后的判决。姑娘默默地掏出一包石子送给

陈钢,这些石子似乎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这时,公园里的广播传来一阵凄婉的音乐,不是别的,正是《梁祝》。陈钢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段音乐竟然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气氛中,这样地响起了!这似乎是一种天意的昭示。而《梁祝》也成为了陈钢这一段初恋的预言录和基志铭。后来,姑娘嫁为人妇,陈钢在心里给她送去了深深的祝福。

l        蝴蝶飞舞

    1960年开始,中国指挥家曹鹏在苏联成功地演出了《梁祝》。当时,曾想从中国运送一只板鼓到苏联,可是由于时间紧迫,最后是从莫斯科的一家博物馆中借用了一只专供陈列用的板鼓。当时的演出轰动了整个莫斯科。后来这只美丽的“蝴蝶”又先后飞到了东南亚和欧美。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的碗形露天剧场,人头攒动。在这个70年没有华人登上过的舞台上响起了《梁祝》,第一个乐句奏响的时候场内掌声一片。那一刻,坐在嘉宾席里的陈钢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的《梁祝》已经超越了音乐,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中国走进新世纪的象征。而这一场晚会的名字就是“为中国喝彩”。

    后来,陈钢又创作了被称为《粱祝》姐妹篇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在他心里音乐的道路没有终点,他的音乐一直年轻。

玫瑰篇

    转眼即是2007年,2007年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中国流行音乐诞生80周年之际,有一个不能不被提到的人,他就是陈钢的父亲,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先驱之一,被称为“歌仙”的陈歌辛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到处都飘扬着他创作的作品,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个城市的影像。从《恭喜恭喜》、《梦中人》、《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苏州河边》、《凤凰于飞》、《永远的微笑》、《蔷薇处处开》、《夜上海》,到《不变的心》、《初恋女》、《渔家女》、《小小洞房》……这些经典老歌都是出自陈歌辛之手。而在陈钢的心里对这些“老歌”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老歌”不老,青春永在。《玫瑰玫瑰我爱你》是陈歌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陈歌辛先生如同玫瑰一样,在坚持中怒放着自己的生命。

l        “春”与“花”

在陈钢的眼中,父亲在音乐方面某些领域的造诣,他永远都不可能达到;而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更是自己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为什么陈钢一直都不涉足流行音乐的原因,他说,在流行音乐方面,父亲的创作是非常人所能为也!父亲写流行音乐,但也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很高的造诣。父亲也是一个全才,他不但是作曲家,还是诗人、学者、预言学家、乐队指挥和男中音歌唱家。陈钢说,自己之所以对音乐方面有这些成果,都和儿时受到父亲的熏陶和家庭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虽然父亲并没有在音乐方面对他们兄弟作出什么要求,但在他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会弹钢琴,虽然都不是“大师级”的,但是弹钢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修养和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父亲在音乐上的创作上主要有两个主题:“春”和“花”。他一生写过很多盼春,迎春,颂春的歌曲,也写过很多和花有关的歌曲。这些经典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曲在上世纪50年代被译成英文传唱美国,它的英文演唱者弗兰克·莱恩一直以为这是一首美国歌,而在1951年,这首歌就登上了全美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由于当时不知道这首歌出自中国的陈歌辛,所以相传在美国有百万版税无人认领。后来,当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还开玩笑地说:“要是真领到了这笔钱,我就从美国买一架飞机捐给国家”。

l        永远的遗憾

提到父亲,陈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父亲身上有伟岸,有浪漫,有精神,有才华,更埋藏着陈钢的遗憾。早在中国经历那一场文化浩劫之前的1958年,父亲就被划为“右派”,此时的陈钢正在学校上学。当《梁祝》问世后,当时正在白茅岭劳改的父亲,从广播中听到

了乐声,他一方面分享着儿子的欢愉和成就,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意见和建议想告诉陈钢,他希望陈钢能寄一份签名的乐谱给他。母亲把父亲的愿望告诉了陈钢,谱子是寄过去了,但是陈钢犹豫再三后并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在过了不久之后,父亲突然倒在白茅岭的荒山野岭之中,再也没有起来;而陈钢也就再也设有机会听见父亲对《梁祝》最后的意见。说到这里,陈钢停顿了许久,能从他眼里看出父亲的突然离去让他充满了遗憾,更充满着愧疚。他

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勇气把自己的名字签到曲谱上送给生养自己的父亲,后悔连父亲如此小小的一个愿望都未满足,更后悔自己当时未能鼓起勇气抗争那被扭曲了的人性!他说,父亲是一个寻梦人,他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梦,他的作品就是他寻梦的过程。

后记

和陈钢的谈话进行得很轻松,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该结束的时候。整个的谈话过程中,陈钢的手指老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敲击着椅子的把手,但不会发出什么声音。在他的桌子上放着电脑,但是也有成把削好的铅笔,他习惯把一大把的铅笔一次削好,而在写完这一批后再开始削,这样才不至于将他的创作思路打断。他说自己曾经尝试用电脑作曲,但是看着冰冷的机器实在写不出东西,还是得拿着铅笔在纸上作文写曲。陈钢的电脑只有写字板而不用键盘,因为他说自己不会拼音,也不会打字。可是,他却给我留了MSN和电子邮箱。他不仅喜欢发短信和上网聊天,还能在MSN上即兴写作。他依然习惯把电话号码和事情记在台历上,这就是陈钢。

父与子,玫瑰与蝴蝶,音乐的理想就这样的飞翔和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