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市举行。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课题组联合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来自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负责人及各省中小学教研人员及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会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面临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改革仍相对滞后。本次会议围绕如何认识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构建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如何着手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并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课题组前期工作的一些进展。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杨瑞敏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等现象。三是教材内容陈旧,不规范、不配套,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有些是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这和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的目标有较大距离。四是科学研究工作滞后。五是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据了解,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力度不大,在一些观念和做法上,仍然沿袭了教育部1979年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包括那时编写的部分课程的教材。1979年至今已过去20多年了,这个计划与大纲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时代脱节的地方,根据新的形势,对课程计划与设置进行研究是当务之急。

  为了有效地研究和探索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全国15所师范院校音乐院(系)联合组成了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并进行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以此带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这次研讨会上,课题组通过对中外高师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和中国音乐教育现状研究,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框架。即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构建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在这次学术会上,来自各高师音乐院(系)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师音乐教育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中小学教研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中小学教师,从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上介绍了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提出在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来自安徽阜阳三中的老教师胡绍正说,在中小学对一个音乐教师的要求,除了要上课,还要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即兴伴奏与指挥就是必须的,指挥的基本功必须要有,因为组织一些合唱等活动在中小学是不可少的。除了这些,还有高师院校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研究却很少,应该增设对童声研究的课程。关于音乐欣赏,高师都是欣赏那些高难度的曲子,如西洋十大歌剧,而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戏以及儿童音乐作品却不能很好地欣赏;另外,少儿舞蹈编排的一些基本功也是不可少的,即兴编排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胡老师还说,一些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写教案,所以高师应开设一些教学法的课程,应与中小学建立起非常密切的关系。辽宁省音乐教研员王英奎老师认为,高师与中小学建立一种研究与实验的伙伴关系,突破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多能教师,所以在高师的课程设置中就要增加选修课程,比如每个学生都应学会一种器乐。另外,现在中小学都十分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校风、校歌、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也可以说是校园环境课程,高师也应考虑设置。

  一些与会的中小学教师也谈到,围绕中小学来设置课程并不是一切都以中小学为主,还要考虑到高师层次的特殊性,不能降低层次。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