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略谈”是因为没有时间去找所谓证据,有时间的话我也很懒。毕竟论坛,再花费许多脑筋那就不是消遣了。 说“声音的戏剧性”是指歌者从嘴里发出的动静有戏剧效果,而不是指他的肢体语言、表情等等(虽然这些“语言”、表情有助于“戏剧性”的表演)。因为一个瞎子也应该听得出那是个“戏剧”男高或者女高,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什么“音”,打比方还有这样的称呼“花腔戏剧女中音”之类也是在媒体上看得见的。
戏剧性歌者特别是戏剧男高音的产生主要与瓦格纳的“乐剧”有关,除了咏叹调本身被作曲家写得曲折迂回、忽高忽低、大跳上行急速回落等等之外,歌者还必须与强大的乐队抗衡。因此看过论坛里有人说:大嗓门(大号)并不一定就是戏剧男高音这句话是对的。这仅是戏剧男高的一项条件而已。
由于瓦格纳多写神剧,剧目时间又是超长,我想和我一样不喜欢或者不想欣赏他的作品的人不会少。这也许是威儿第的作品更受人欢迎更为人熟知的原因之一。尽管我们都知道“英雄男高音”的来历,也就是瓦格纳男高音,但一般人们不太这样称呼而已。
《圣洁的阿伊达》、《柴堆上熊熊烈火》、《无人入睡》、《星光灿烂》、《命运之力》……这些戏剧性男高音作品和奥赛罗、拉达梅斯、卡拉夫、曼里科等等是人们熟知而喜欢的角色。尽管我们这个年代甚至可以亲耳聆听帕瓦洛蒂的演绎,而且他确实很棒,但不得不说明,唱这些作品是为难了帕先生,而且更为要命的是极容易给我们一个误解:以为戏剧男高就是那样的。我认为,能把这些作品唱下来并不等于符合这些作品的戏剧性要求。
拿《圣洁的阿伊达》来说,为了表现其戏剧性,斯坦方诺用全开放的唱法,以致毁了嗓子,这在学术界、声乐史学界是定论的。
简言之,戏剧性唱法,是属于声音的表现力范畴,前提是有一个好嗓子,厚实、宽广、大号并能够自如调节音色符合作品戏剧性表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