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广天

  
        这个标题涉及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但是在本文,我们将着重讨论网络对民间音乐的解放作用。因为,网络作为标准化、规模化和批量化的操作模式是于大工业生产特征相符的,或者说,是工业化的一种延续。

序言:音乐是一种生产力

  我们必须从现实中清醒地看到,作为艺术活动的音乐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而绝非"上层建筑"领域的、"衣食住行"以外的"额外需求"。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音乐给我们创造的财富和价值足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而在现代社会中,音乐的活动并不只局限在创作、表演和娱乐消遣,恰恰因为娱乐消遣正在上升为必不可少的全民精神生活,由此,音乐作为产品的市场便广泛形成。在这个基础上,音乐成为了一种产业,或者说,根本上是一种产业,它的艺术性已经退居其二,只是在作为产品的质量的消费概念下才得以体现。

  几个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进了人类全面的生产社会化,这就使文化生活也充分地社会化,音乐(所有的艺术)从资产阶级沙龙中走了出来,变成公众的生活部分。

  苦难的劳动阶层和一般的市民阶层,对于从娱乐和消遣的方面欣赏音乐(艺术)并没有资产阶级的强烈欲望,他们更多的是从音乐(艺术)中寻求慰藉、疏泄、整体力量的聚合以及通常意义的娱情,当然,这里面也有传统、习俗和自然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需求和对宗教的需求截然不同。宗教对于信仰和信徒义务的规定是非此即彼的,也即它的权威是具有压迫性的,这一点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平民精神。但是,我们当然可以讨论改造的宗教在今天是否也算一种产业,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探讨的范畴。

  资产阶层把音乐(艺术)当作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它当然不可能从精神生活的高度对音乐(艺术)提出什么要求。音乐(艺术)在他们眼里是一种服务,而艺人则是奴隶。

  普通人把音乐(艺术)看成工作,把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艺人看成工匠,所以,音乐(艺术)作品就好比钻石戒指,可以卖给富人,也可以留下来作为珍品或生活的梦想。

  社会化的生产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掌握了生产力,这种能力让音乐从沙龙走向了剧院,又从剧院走向了唱片。

  以上的简要论述,为了提出对经济决定论的怀疑。在社会化全面到来的时代,资产阶级的奢侈品已经失去了神秘性,巨额的经济支持所奉养的音乐(艺术)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而大众的消费模式和持续要求来自淳朴和向上进取的心灵基础,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的产业化具备了深厚的土壤。于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一、网络将全面解放生产力

  我们不能仅仅把网络看成是一种先进的传播手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播带来了标准化、通用化和简易化。这三个成果又促进了资源信息的解密化、民主化和共享化。标准化的基础是数字化技术,一切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将摧毁垄断权。

  在没有唱片的年代,一个音乐家的成长必须经过学院的专门培训,而唱片却使利物浦的街头青年可以实现世界明星的美梦。那么,我们设想一下,网络又会给音乐创造什么样的机会呢?事实是你的想象力在这里根本就不够用。

  在唱片的时代,音乐产品的诞生,要历经创作、排演、灌制、发行和宣传的漫长旅程,而其中每一个过程,技术专业的含量依然很高,对于没有文艺天赋或没有信息来源的天才,还有许多难以攀越的障碍。也许,你已经可以通过书籍和唱片的传播免去了读音乐学院的痛苦,但是,你在制作和推广的领域里还是举足无措。

  但是,在网络的时代,你可以用共享的音源软件组织一个庞大的乐队,你可以通过个人网页来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你可以从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个人数据库里了解你想知道的各种音乐知识,你可以利用多种方便的软件来帮助你很快地学会演奏,你可以和各地的听众建立你愿意建立的任意关系,你甚至可以通过采样和计算机结合的技术来创造绝无仅有的音色库--因此,你从此开始向传统的音乐观念轻松地挑战,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迈步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未知的音乐领域。

  而你又是谁呢?斗室之中、方寸之间的一名小小老百姓。

  网络是一种生产力,而网络和音乐结合起来的生产力不是加法原则,而是乘法原则,这个得数将从根本上摧毁传统的音乐生产关系,改变既成的听演关系。于是,音乐的真正民间化时代也就开始了。

  (一)网络时代的民间音乐是民主的音乐:

  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受教育、创作、表演和筛选的权利,历史的和现实的权威面目将逐渐淡化。

  (二)网络时代的民间音乐是自主的音乐:

  旧的艺术劳动者的地位将彻底粉碎。教育机构和演出机构的压迫和被压迫体制将被取代;出卖艺术劳动力的艺人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三)网络时代的民间音乐是解放的音乐:

  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每个个体,都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利,而音乐的定义会随着上述权利的解放而自由,从前在某个文化霸权语境下的噪音,在网络时代也许变成了美妙绝伦的乐音;与姐妹艺术门类的关系,因为交流障碍的破除变得越来越融洽,最后在交配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品种。

  一句话,网络时代的民间音乐将从屈从地位中崛起,将从非专业化走向专业化,直至无专业化。于是,专门的学府和民间的壁垒将化为云烟,人民音乐全面胜利的一天已经临近。

二、网络时代音乐产业的结构

  马克思曾经断言,说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民歌将会失传。但是,音乐产业的兴起,完全否定了他的预见。在今天,民歌非但没有失传,相反,得益于产业化反而从兴盛走向了全面解放。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区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两个不同时代的民间音乐。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音乐只能口传心授,只能流落在乡野里巷,其精华部分只能任人宰割,被巧取豪夺,因此,音乐的历史变成了几个掌握专门知识的"天才""精彩"的点的连结。

  而大工业时代,乐器制造业和传播业的发展,促进了民间音乐的流行和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因为农村生活的基础在逐渐解构,城市生活成为中心,这首先影响到民间音乐的题材,接着演奏、发布和流传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后,音乐的观念和本质就和原先有了根本的区别。我们可以拿美国民间音乐来举例。爵士乐、民谣和摇滚乐,不论从形式、从内容,还是从精神思想等各个方面,与古老的苏格兰民歌或中国的京剧都有本质的差别,但你能说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诞生的美国人的音乐不是民间的吗?

  因此,问题不是民间音乐失传了,而是作为农业文明的民间音乐消亡了。那么,接着以前时期的工业文明的音乐也将受到网络文明的挑战。

  我们可以把机器时代叫做工业化前时代,把电子时代叫做工业化中时代,而网络时代则是工业化后时代。这三个时代,音乐的产业化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剧院模式到唱片模式,再到什么呢?

  我们现在还很难确定网络时代的音乐载体。mp3,real,这些或许都是过渡。但我们可以从网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来分析推测未来的音乐产业结构。

  首先,集约化劳动的唱片厂变成了个人的制作车间,这究竟是不是从社会化生产向个体作坊的退步呢?其实不然。从表面看起来,仿佛规模化的批量生产模式消失了,音乐的生产越来越趋向个人意志。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主导产品命运的的绝不是生产单位的管理人员,而是市场。因此,由个人生产还是由集体生产,这个模式并不反映社会化还是个体化。网络生产力的解放,又一次降低了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效率再一次飞速提高,三百人的工作量浓缩到三个人的头上,这是进步。这个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暂且不论,就从生产效率来讲,肯定比原始的集约化要有利的多。

  我们现在还很难估计在网络技术充分完善地发展起来以后,而个体生产者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的时候,音乐的种类和产量是一种什么情况,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想象,劳动力和时间的节约将带来更为激烈、更为公平、也更为民主的竞争,这种竞争会比现在好得多地促进真正意义的优秀作品的诞生,人类音乐文化将得到一次史无前例的提高,人民的聪明才智将真正地发出光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网络将在局部提高生产效率,唱片厂和传统意义的出版社还会起作用。网络在利用音色、改进录制技术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另外,发布、推广和销售等渠道也因为网络的介入变得开阔起来。

  (二)发展阶段:

  传播手段进一步完善,应用软件进一步成熟,以个体为中心的生产单位正式运营。这时候的个体单位功能几乎等同于唱片厂,于是,大量唱片公司和演出团体受到真正的冲击,开始倒闭。不过,由于发展迅猛,可能会带来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整合阶段:

  经过积累经验,有两种趋向已经形成。一是个体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相关门类发生紧密合作,纳入正常的产业体系;二是更高一级的个体与个体的集约化合作关系逐渐形成,这种关系不同于原始集约化的简单流水线分工,而是在超越高度微观专业化之后的无专业化的生产侧重性分野。比如,这个单位完成交响乐产品,那个单位完成噪音作品,还有一个单位完成对各个品种的素材重组,等等。这时候,分野的形成与受制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关系不大,因为来自网络的生产力已经突破了很多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局限,人们更多的是从个人趣味和爱好方面进行自主的选择。上述第二种情况的个体之间的集约化合作,很象今天某个地区若干大唱片公司之间的联合,所不同的只是,上千人的劳动力和占地面积巨大的厂房设备由几个人和几间屋子取代了。

  当然,上面分析的产业结构也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影响,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对整体社会结构的改造一定要比音乐生产本身带来的变化深远得多。

结论:网络技术是帝国主义文化的掘墓人

  网络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将会得到普及,普及的结果就是人民充分地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一个各地民族和公众群体普遍觉醒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而受益最大、最早也是最有力地体现出成果的一定是最能流入人心的音乐艺术。

  各地人民在掌握先进生产力手段的过程中觉悟起来的事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受到无穷想象力致命冲击的绝望。

  张老五再也不会孤独地死在澜沧江畔,陈达的名字再也不会只在闽南语人民中流传,而麦克•杰可逊的躁动、玛丽•凯瑞的肤浅将会变成贻笑大方的话柄。人民的音乐将在光天化日之下与劳作歇息的人们直接见面,再也不受
握有媒体专政工具和强占资源信息的帝国集团的任意摆布。

  但是,网络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它的掘墓人的作用,最终还是和社会革命的力度紧密关联。

  网络技术源于人民,网络资源属于人民,网络权利归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