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与“焦尾琴”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因不满宦官专权,蔑视权贵,一生中屡遭流放,“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曾流亡避祸十二年之久。他撰写的《琴赋》颇具史料价值,其中一段如下:

仲尼思归,鹿鸣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青雀西飞,别鹤东翔。

饮马长城,楚曲明光。

楚姬遗叹,鸡鸣高桑。

走兽率舞,飞鸟下翔。

感谢弦歌,一低一昂。

其中前十句的每一句都提出了一首琴歌的名字,其中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不少是知名的相和歌曲。

后来,汉献帝登位,蔡邕回到了家乡陈留。一天,一位朋友请他赴宴,他去晚了,到门口时,酒宴已经开始。他刚要进屋,忽听屋内有人弹琴,便止住脚步,立足细听。

琴音开始倒也清新、流畅。忽然,琴声起了变化,如阴风骤至,暴雨袭来,变得凶狠而充满了杀气。

蔡邕心里暗暗吃惊,心想:“既请我喝酒,为何又有杀心?我还是回去的为好。”便转身离去。

正巧被一个仆人发现了,急忙进去报告主人说:“蔡君来了,但到了门口又转回去了。”大家急忙起身追上蔡邕,问他是怎么回事。蔡邕起初不愿讲,后来大家追问得急了,他才说出了原因。众人听后面面相觑,惊讶万分,连说根本没有这么回事。无奈蔡邕总是不信。

“蔡君误会了。”只见那位弹琴的客人捋捋胡须说道:“适才间我正弹琴,看见一只螳螂扑向鸣蝉。螳螂向前一纵,我心里便一惊,惟恐蝉被飞掉,螳螂白费心机。琴中杀音怕是由此而起的,恰好被您在门外听到。”

“原来如此——”众人长出一口气,蔡邕心中的疑团这才解开,高高兴兴随大家回到屋中继续饮酒。

《蔡邕别传》中记载:吴人烧饭时,木材爆裂的声音被蔡邕听到后,立即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他于是冲到灶前,把木头抽了出来。用它制成琴后,音色果然美妙绝伦。由于木材烧焦的一头无法截掉,只好用在琴尾,于是便有“焦尾琴”之称。至今琴的尾部仍称作“焦尾”,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

蔡邕的女儿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诲,也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一次,蔡邕弹琴时,断了一根弦,蔡琰根据声音,指出是断了第几根弦,蔡邕又故意试断其它弦,蔡琰也能辨别出来。这些传说不仅说明了蔡邕父女具有敏锐的听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