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向有着音乐传统的德国人很快便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继续追求他们对于音乐的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随着德国各地广播电台的陆续恢复,广播交响乐团在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来,有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相当卓越的地位。
在战后的德国,广播电台一般是以过去的“州”的概念来设置的。在几年的时间里,这些电台纷纷恢复或建立,其中对于德国音乐生活产生巨大作用的不是它们每日播送的大量音乐作品,而是在它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相继出世的一个又一个广播乐团。再加上原先就附属于广播电台的乐团,它们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德国完全置于这个网中,使音乐的影响力波及到每一地区、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人。在这张大网中,最有影响力的乐团除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外,还有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1927年创建,1945年重组,1971年起改用现在的名称)、科隆广播交响乐团(1947年创建)、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1945年创建,1975年起改用现在的名称)、德国西南部广播交响乐团(设于巴登-巴登,1946年创建)和德国北部广播交响乐团(设于汉堡,1945年创建)等。到了80年代初,当时的联邦德国一共拥有12个广播乐团,如果再加上德国东部的广播乐团,这个数字还会有很大的增加。比如原来设在东柏林的另一家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创建于1952年),就是一个有着很高演奏水准的东德乐团。两德统一后,这个乐团改称柏林德国交响乐团,继续活跃在柏林的舞台上。正是这些乐团的存在对现代德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这里在1924年就已经成立了第一家广播乐团—慕尼黑广播乐团;到了战后,又有两家广播乐团几乎同时开张:巴伐利亚广播管弦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其中水准最高、影响最大、成就最为显赫的要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了。
1949年,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然而德国人对于音乐的执迷和热爱依然不改。在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的努力下,指挥家欧根·约胡姆开始筹备一个新的交响乐团。出生于巴伐利亚的约胡姆第一次登台就是在这里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在那之后他虽然走遍了德国的许多城市,但是还没有在慕尼黑担任过一个乐团的首席指挥,这也许令他稍感遗憾,因而,此番的使命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约胡姆很快就请到了一批杰出的器乐独奏家和室内乐高手作为乐团各个声部的首席,这是这支乐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声音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世界水平的根本保证。就在它建立的这一年,理查·施特劳斯回到他的家乡慕尼黑庆祝自己的85岁生日,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乐团的第一位客席指挥,在音乐会上指挥了自己的作品。不久后,1949年9月8日,施特劳斯就与世长辞,因而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合作就成为他作为指挥家的最后一次露面。
约胡姆是一个有着深厚德奥音乐背景的指挥家,因此他所指挥的从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施特劳斯的音乐都具有极其感人的特征。他对于乐曲所蕴含的性格、戏剧性和精神的探求远远超过了对于速度的方式和历史的背景等等表面因素的关注,因此他所指挥的音乐往往有严谨和朴实的感觉。他最喜爱的作品是那种型态严整的乐曲,他尤其善于利用内在逻辑的运动而将音乐中的情绪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在约胡姆的调教下,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不仅成为德国最出色的广播乐团,而且也是公认的仅次于柏林爱乐乐团的德国代表性乐团。其演奏上的突出之处在于曲目范围之宽广和表现能力之优异。1957年,约胡姆率领乐团参加了爱丁堡音乐节,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第二年,他又与乐团一同赴美国演出,同样受到热烈的欢迎。约胡姆所创立的柔软而透明的乐团音响,直到他离开多年之后还顽强地存在于乐团的演奏之中,已经成为乐团典型的传统音色了。
与其他广播乐团一样,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除了大量演奏经典作品以外,也负有推广当代音乐创作的使命,以音乐会表演和广播录音等方式对当代作曲家予以支持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乐团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当代音乐教育团体。
自约胡姆之后,担任过乐团首席指挥的还包括库贝利克和柯林·戴维斯。作为杰出的指挥家,他们两人都为乐团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93年,洛林·马泽尔成为乐团的音乐总监。
近年中,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经常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来设计和展开的,比如以《庄严弥撒》作为高潮的贝多芬交响乐作品的巡回演出,“从帕勒斯特里那到斯特拉文斯基—教堂音乐巡礼”,以《安魂曲》作为结束的莫扎特作品,以及马勒、布鲁克纳和舒伯特的交响曲全集等。这种选题方式既说明乐团在选择作品时的宏观性和思想性,也说明乐团在保留曲目方面范围之宽。
要指出的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从诞生之日到现在还不到半个世纪,这一切成就都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