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
        
在历史上,巴黎最主要的这个歌剧院的名称经历过多次变化,从而在一个侧面记录了历次政治事件的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名称包括1791年以后的歌剧剧院1794年以后的艺术剧院1804年以后的帝国音乐学会1814年以后的皇家音乐学会等。在1790年后的10年之间,巴黎歌剧院在大部分时间里归巴黎市政府管辖,但是拿破仑逐渐将其领导权窃取到自己的手中。1802年,他开始掌握新作品上演的生杀大权,能够决定是否投资干一部新歌剧的制作,而他的内政部长也拥有强大的否决权。在1807年的改革中,拿破仑试图恢复歌剧院在过去的年代中曾经充当过的角色,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专门的陈列品。他在选择演出剧目方面向歌剧院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于1811年强迫其他较小的剧院向这个歌剧院缴付资金款项。在这个阶段,歌剧院的管弦乐团扩大到70人,其中拥有一大批出色的独奏家,从而使这个乐团的演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享有盛名。然而,法国戏剧演唱风格常常遭到谴责,意大利唱法的影响逐渐显露,特别是通过罗西尼的歌剧而表现出来。此时的巴黎歌剧院拥有许多著名的男女歌唱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由巴黎歌剧院首演的重要作品包括斯蓬蒂尼的《圣洁的天使》和《费尔南德·科尔特斯》以及克罗伊策的邮可贝尔》。早期的歌剧经常得到重新登台的机会,比如格鲁克的《奥菲欧》和《阿尔采斯特》以及拉莫的《乡村预言者》。一些著名的歌剧从其他地方引进,如1793年演出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1801年演出了《魔笛》,1805年演出了《唐磺》,所有的这3部歌剧在演出时都被肢解得残缺不全。罗西尼的歌剧是在1826年首次出现的,这一年演出了《科林斯之围》,第二年他的《埃及的摩西》也在这里上演,但是都是采用了由早期作品所修订的版本。巴黎人所领略到的罗西尼真正本来面目的歌剧是1828年演出的《威廉·退尔》和《奥莱伯爵),后一部作品与奥伯那部1827年上演的煽动革命的《波蒂契的哑女》一同建立起法国大歌剧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路易一菲利普当政时期成为时尚。它几乎总是以历史事实或经过演变的事件为基础,通常就发生在某次革命运动中,大人物的出场,华丽的服饰,极其真实的布景和变幻莫测的舞台装置是这种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在韦龙于1831年到1835年担任歌剧院指导期间,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梅耶贝尔的《恶魔罗伯特》,而它的脚本作者欧仁·斯克里布则成为专门提供这类令人毛骨耸然的奇景的一位专家,比如1833年上演的奥伯的《古斯塔夫三世》.和  1835年上演的阿列维的《犹太女》都是在他的脚本基础上创作的。很难对于1824年到1847年间在巴黎歌剧院担任首席设计师的西塞里做出过高的评价,他的设计完全符合于大歌剧的意图和要求,因而也就竭尽了奢华之能事。在1826年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教徒》上演之后,这种方式的大歌剧尽管数量仍然很多,但是质量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于发生过以下的一系列事件而被载入歌剧院的历史:1838年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利尼》的上演所遭受的悲剧性的失败;1841年法语版的《魔弹射手》的上演,这个版本的宣叙调由柏辽兹创作。
        
此后便是很长一段相对平淡无奇的年代。在罗克普兰、克罗尼耶和鲁瓦耶执掌歌剧院的时期里乏善足陈,梅耶贝尔作为大歌剧代表人物的地位在《预言家》于1849年上演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甚至对于早期的威尔第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在威尔第受巴黎歌剧院的委托所创作的第一部法国歌剧《西西里晚祷》体现得十分充分。这部歌剧于1855年举行了首演。古诺的早期作品也存在着梅耶贝尔的影子,他的歌剧《萨福》和《无情的修女》分别于1851年和1854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却都没有获得成功,开了一个不吉祥的引子。1861313,强行加入了芭蕾舞片断的巴黎歌剧院版本的《唐豪瑟》上演。梅耶贝尔的声望甚至在他1864年死后还有进一步的提高,比如  1865年上演的《非洲女》以及威尔第接受委托而创作的第二部歌剧《唐·卡洛斯》中弥漫着的梅耶贝尔的影响。古诺的《浮士德》于1859年在抒情剧院上演时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反响,然而10年之后,它的巴黎歌剧院演出版却很快建立起自己在经典剧目中的地位。
        
在这段时间里,芭蕾舞至少与歌剧一样受到欢迎,芭蕾表演经常出现在歌剧的进行中,就像《唐豪瑟》演出时的情形一样。



      
  18731029,巴黎歌剧院的建筑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当新的歌剧院于187515建成并启用时,人们发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也最为豪华的一座歌剧院。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巴黎歌剧院中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莫过于瓦格纳的一部部作品被相继搬上舞台,1891年演出了《罗恩格林》,1893年演出了《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1897年演出了《纽伦堡名歌手》,1902年演出了《齐格弗里德》,1908年演出了《神界的黄昏》,1911年演出了《帕西法尔》。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在1910年便得以上演,但是《玫瑰骑士》却等到了1927年,在它的德累斯顿首演的16年之后,而《厄勒克特拉》直到1933年才在这里演出。一些芭蕾舞剧也在巴黎歌剧院举行了首演,但是,这个时候却很少有法国歌剧出现在巴黎歌剧院,演出本国歌剧的角色被抒情歌剧院所取代。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古诺和马斯涅的歌剧经常占据着巴黎歌剧院的舞台,演出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二三十年代人们总能在这里听到女高音尼农·瓦兰、男高音乔治·蒂尔和女高音码乔里·劳伦斯等著名歌唱家的声音。德国占领巴黎期间,普菲茨纳的《帕勒斯特里纳》于1942年在这里上演,成为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新制作。战争结束后,巴黎歌剧院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当维也纳、纽约和伦敦的歌剧院在50年代已经能够以新一代的第一流歌唱家来制作代表其水平的歌剧的时候,巴黎歌剧院的歌手却处于一种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的地步,尽管在这里上演的歌剧全部都是用法语演唱的。直到1971年罗尔夫·里伯曼成为巴黎歌剧院的管理者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巴黎歌剧院出现了慢慢地浮出海面的趋势。虽然法国歌唱家仍然无法与其他地区的歌唱家相提并论,但是外国歌唱家开始在巴黎歌剧院扮演重要角色,以提高其声乐水平,比如来自瑞典的著名男高音尼古拉·盖达就与巴黎歌剧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1972年以后,对白的形式首次被巴黎歌剧院所接受。
        
里伯曼时期于1980年结束。此后,巴黎歌剧院虽然仍然偶尔出现动人的制作,但是也有着失去自己个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