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念与要求  

首先我要做一个正名,即为什么要把“论文写作”改成“音乐学写作”,理由很多,最简单的原因是“论文写作”不仅是从事音乐学的人所必须掌握的,我们要把自己的特点加进去,于是暂且用“音乐学写作”来替代。  

(一)、基本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多种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综合性,其中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1、基于音响层面的感性体验:如果脱离了音响没有得到确凿的感性体验,那么写出的东西就会远离音乐;  

2、基于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我们不是普通的爱乐者听完就了事,还要深入地分析它,例如上周杨燕迪老师将肖邦短小的即兴曲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这当中就需要技术性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则只能是聆听、感悟,体会而已。  

3、基于事实层面的历史叙事;  

4、基于逻辑层面的理论陈述:与掌握历史史实直接进行叙述的历史叙事不同,理论陈述可以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但更多是如何通过理论的话语讲出道理,因此必须符合逻辑;  

5、基于语言层面的文法修辞:即以书面形式体现的文字语言最后要通过文法修辞展现出来。语言表达要通顺,易懂,而包含某种情感性,有思想亮度则是更高的要求。  

6、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创新:方法论是高于上述五个层面的,由于可以以不同的方法看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出新,但这仅限于低水平的创新。  

至少就本科教学而言,在这五个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个别指导以及学生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具备并体现出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合理的意义诠释能力、确定的风格判断能力、纯熟的理论表述能力。  

(二)、能力培养  

需掌握的有:  

1、  选题能力:选择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论题的能力  

2、  取材能力: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与论题相关的各种材料和论据的能力  

3、  立论能力:从所占有的材料和论据中概括出具有科学性论点的能力  

4、  成文能力:以恰当的文体、合乎逻辑的结构与畅达的文字阐述论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会有阶段性或交叉性的贯彻上述能力培养  

(三)、论文要求  

最后呈现的论文应当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一定要求:  

1、论题有效:论题本身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尽管论题不同与标题,但标题仍可大致体现出论题的方向。在涉及学术问题时,要选择有效的论题进行研究。  

2、论点鲜明  

3、论据充分:掌握别人已经说过的来支撑自己,这种方式远远不够,而应是在自己的理论过程中要自己找到有充分依据的论据,例如较为严密的逻辑架构本身也是充分的论据。  

4、论证有力:它是表明论题有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重要环节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能力,通过论文写作体现理论论述的综合能力。  

(四)、学习环节与方式  

基础知识全面+局部细节清晰。  

通过看书、读谱、听声、说话、写字的学习与训练这五个环节进行只是与能力的储备。  

在人文科学的原创空间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学会充分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  

照着说:我注六经。  

接着说:六经注我。  

换着说:经我互注,以我为主。  

借着说:六经注六经。  

二、书写程序  

本科  

1、预备性层面:(1)选题,(2)取材,  

2、布局性层面:(3)前述,(4)提问,(5)立意,  

3、结构性层面:(6)结构,(7)概念,(8)推论,  

4、扫尾性层面:(9)修辞,(10)规范。  

1)选题:  

必须在选题过程中体现出有渊源关系的学科历史,且不断凸显自己的问题意识,即进行提问。这并非一般的对错问题,而是学术甚至学科问题。选择任何课题,都要对旁人或前人研究的深入程度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而不是仅仅避免重复别人做过的课题。  

选题必须进入到学科历史的链条当中进行,这也是音乐学写作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随意性写作的原因,它具有“身份识别”的要求,作者必须在特定论域中进行研究。  

2)取材:  

有一定数量、规模的文献,包括文字、音响及乐谱。教材性的、一般意义的工具书等不在其列,因为教材中的信息已被筛选掉很多,且完全中性化,学术含量较低。在数量与规模当中研究程度的高低已经可见一斑了。实际运用的,即在文章中有所体现的,包括直接、间接引用,以及仅引发思考的参考文献。本论域范围内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即经典性、前沿性文献,过于普及、陈旧的材料,如果并非经典的话,则参考的意义不大,提不出新问题。  

3)前述:  

概括学科和理论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提问准备条件。前述如果太简单,学术史便无法体现出来。低年级同学常认为综述程度太浅,急于创新,而事实上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创空间很小,所以古人才告诉我们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今人才告诉我们“要借别人的资源讲自己的话”。但综述不是仅停留在类似年鉴的写法上,还要进一步发现问题。  

4)提问:  

在综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学科意识与理论含量的问题,并且包含自己的研究伏笔。设立伏笔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保留余地,毕竟提出尖锐的问题时痛快,但也同样难于回答。  

5)立意:  

公开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即在文章中提出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何种问题,这里有创新的可能性,但不能无中生有。  

6)结构:  

即具体写作过程。围绕提问拟定论文提纲,提纲内部的通顺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反复考虑论文逻辑之间的关联性,用一句话方式进行凝练操作,对整篇文章、各个章节、章节之间分别用一句话予以概括,以此不断推进,最终理顺全篇。事实上在提纲过程中即可使用这种方式,反反复复磨练,当前后关系通顺后即可向下进行。用基本统一的笔调进行写作。  

涉及到某些具体问题:  

引用:直接引述别种材料。  

叙述:间接转述别种材料、或者直接表达自己观点。在一篇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有限的,同所运用的其他材料相比较,它们之间的比重类似于一首奏鸣曲的主题与大量经过的、展开的部分,主题只一句,而观点也仅有一个,抛出后,不断展开。  

诠释: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材料,进一步展示问题的实质,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论证:全面显示历史事实的厚度和理论逻辑的强度,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  

7)概念:  

作为一篇学术、学位论文应当有自己特定的术语概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继承沿袭已有概念,这部分数量最大;第二、对已有概念进行诠释重组,使之焕然一新,这部分数量较少;第三、也是最少量的,合理原创,但这类概念的给出要十分谨慎。  

8)推论:  

论证过程应当是具有严密逻辑的变换演算[1+1=2,而不是[1+1=1+1]的重复演算,即过程要清晰,这尚且容易做到,难的是[1+1=2→[1+1>2]这一步骤,即在尽可能清楚的情况下再多讲一点,创新与趣味的空间都在于此,这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如果说[1+1=2是确凿可靠的材料与充分有效的研究,则[1+1>2]需要的是据理力争的逻辑演进与强词夺理的能量跨越。大量的理论问题不是像史学一样只能期待出土文物,而是需要进入到逻辑程序进行推论。“理”必须通过强词来实现,即需要通过具有概括性的概念来把理站住,这样才有“据理力争”的可能。  

9)修辞,  

修辞的一般作用是:清晰而富有逻辑,明白而富有个性,这对音乐学写作而言同样适用。术语要明确,前后统一,伸张出新的概念时要重新界定,语句、上下文流畅,甚至不乏唯美的叙事陈述结构。真正进入到比较深度的写作状态时,则需要追求自己的写作结构,文体本身也需要注意,尤其注重论文自身的结构质量与相应的学术品味。就像文艺批评,其外在功能是褒贬分明、匡正是非;内在可自足成就,即独立成章、文心雕龙,就像中国的诗品、词话、曲论,本身就是很好的文章。  

10)规范  

引用材料、叙述事件、诠释理由、论证过程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学术规范来加以体现,防止失重、失范、失信现象。但这仅是低层次上防范出格犯规的措施,事实上,可以利用规范来拓展不同的写作空间,同时,规范的操作亦可使行文保持流畅。  

注:用正确的记号标示引用者。  

疏:对注的注,进一步说明之所以引用的原因。  

释:通过多种材料的分析比较、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  

解:对自己看法的进一步说明。

研究生  

        1、预备性层面:(1)概括,  

        2、布局性层面:(2)提问,(3)布局,  

        3、结构性层面:(4)辨析,(5)诠释,  

        4、扩充性层面:(6)引申,(7)扩充,  

        5、结论性层面:(8)结论,(9)检讨,  

        6、附录性层面:(10)索引。  

        韩教授针对目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相对比较缺乏的几个方面进行逐一指出,主要有对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对论文布局重心的把握等。他还特别强调对材料要带有分歧感地进行辨析,之后进行诠释。若将未经辨析和诠释的材料放入文中,那只是一种堆积,有量而无质。只有通过辨析和诠释的材料,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作用。除此之外,在研究生论文中还需要有扩充型结构,就是引申与扩充。将问题做进一步引申,以及当与相关其他学科结合时,又会产生如何的问题与效应。关于结论,不仅要有旗帜鲜明的观点概括,还要对自己有所检讨。所谓的检讨,就是当做完论文后再进行反思,会发现在推进论文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做,或者如果换一种方式会否有更大的可能。这样就使得学科有所衔接,为后人研究提供材料。最后,附录索引是必要的工作,望养成习惯。  

        关于问题讨论,韩教授由对音乐美学学科的进行思考的三个问题引入。  

        1、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通过作品修辞并及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  

        2、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总有一种纯粹对象是存在的,  

        3、之所以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作者惟他不可以及独一无二的写作。  

      教授认为,音乐感性直觉经验是音乐美学研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通过作品修辞和整体结构描写与感性表述来达到。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需要折返原位进行追问,如此做是否可行?看似一种方法论反思,实际上对每个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因为总有一种纯粹对象存在,需要解决。解决扩张出的其他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这是在我们原来的概念中较为疏忽的。有没有一种惟他不可、独一无二的写作?只有不断地有这样的追求,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解决问题,而且还是一种写作的积累。  

        结合上述问题,韩教授再来谈音乐学写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一)经常性设问  

    在始端:  

    什么是音乐?  

    通过形而下的描写。  

    在终端:  

    音乐是什么?   

    通过形而上的表述。  

    在其间:  

    以音乐应该有的方式去面对音乐,  

    进而,切中人的感性直觉经验。  

(二)写作策略问题  

        在通过作品修辞对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的时,究竟是用浓墨重彩,铺垫叠加?还是轻描淡写,单刀直入?针对通常所见的四种不同写法进行概括性介绍:  

        1、取域扩充:通过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去进行描写与表述。如其博研期间的导师于润洋的新书《悲情肖邦》为例,用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将肖邦作品中的悲情因素凸现出来。  

        2、定位直接:通过针对声音本身的描写与表述。如前院长杨立青的论文,谈及其本人所创作的一部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号子与山歌》,兼谈20世纪钢琴音乐的几个特点中,采用直接对声音本身进行描写与表述。  

        3、转换流畅:从声音描写连贯地进入到事象表述。如霍洛波娃在写古拜杜林娜的中提琴协奏曲中,所采用的特殊写法。先写声音之间的关系,造成一种印象,然后印象变为人的某种情感或人文性的内容。这种写作很流畅,具有连贯性。  

     4、依型命名:通过一种音响结构关系进行类分。如赵晓生教授在《BACH解密》中,对很多音响结构进行命名。  

    (三)学科语言  

        在音乐学写作中最为难的就是,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所谓语言终止的地方就是艺术起源的地方。这就形成悖论。尽管是悖论,但恰恰又需要我们去探寻的。这里所讲的语言,不是普通的文字语言。什么叫懂音乐?韩教授认为,真正具职业性的懂,不是说能看谱,能分析就叫懂,而必须是通过特定专业、特定学科、特定研究方向的独特语言来加以描写与表述。不然,除了借用别种学科成果进行转述,进行重复作业,只能进行低水平的取代,甚至不及学科本质的替换。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音乐学自身的学科语言。就以谱例来说,音乐学的论文并非都一定要有谱例,而是看是否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来定。    

     所谓音乐学写作,最后需要进入到to be问题,就是作者的“是”和写作的“是”。  

    一般性的提问,是3W。第一个是Who,文章必须明确显示出作者是谁,是做什么的;第二个就是what,你写什么;第三个就是Whom,为谁而写,给谁阅读。  

进一步的提问,需要明确表示,就是另外3WHow,如何写作?Why?为什么写作? 之所以这样写作,in this Way  

    这就是 韩 教授所思考的音乐学写作应该进入到本体中去的设问。  

    最后,音乐学写作就是:  

        1、不是用别的方式写音乐,  

        2、不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别的,  

        3、而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音乐。  

    一句话,就是运用文字语言通过音乐学的方式书写音乐。

伍维曦 老师:历史学的写作重视叙事,美学的写作重视思辨,人类学的写作有它构成的特点。您主要是通过音乐美学的架构来谈音乐学写作,那么音乐学写作中既然包括了有史学、人类学等其他方法论的写作,究竟它们与音乐学写作的关系何在?

韩锺恩 教授:这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我讲的音乐学写作,应该是包括史学、美学、人类学等在内的。我的目的是用音乐学的方式来书写音乐,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音乐学写作,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写作各有不同,这就是我特地强调的要寻求各自特定的语言。

刘红 教授:我想到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的关系。学位论文一定有学术性,但跟学术论文不一样。学位论文是要接受评委审判的,你是被告。然后要答辩,要跟判官答辩,你就是律师。这样你既是律师又是被告。学术论文发表了以后,你就作为一个律师,和其他反方律师的辩论。想请教 韩 老师,对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您如何来看待?  

   

 韩锺恩 教授:学位论文具有学术性是毫无疑问的。从教学角度来说,学位论文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学术论文不一定要解决问题。

杨燕迪 教授:我不太同意。我个人感觉,学位论文有更严格的学术性,有相当的规模,有较多的规范。学术论文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凡发表在期刊上的都叫学术论文,而且相对比较自由。

   

 韩锺恩 教授:或者还有一种理解。学术论文是一个宽泛的范围,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中的一个种类。

   

刘红 教授:讲到学位论文自我保护,总是强调一定要做保护。要引出一个问题的话就要穷尽一切相关论文,不然就不能继续往下。讲到112,不仅是思维问题,事实上也是一个区别关系。学术论文可以是112,可能会>2,但学位论文最低限度是112,但要去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