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俊说,听别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满足,有一天人不在了,我的作品还留在世界上…….jpg
采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个著名的音乐学府竟然那么安静,是太早的缘故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徐昌俊也是安静的,他安静地笑,安静地说话,尤其当他往CD机里放他的音乐作品时,神情一下子显得很渺远,仿佛走进了另一个空间。那时,他请我们听的是那首著名的柳琴曲《剑器》。
学打击乐出身的作曲家
徐昌俊最初学的是打击乐。他在1975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时,师从齐克斌等老师学习戏曲打击乐,毕业后分在合肥市青年京剧团乐队工作。可他更感兴趣的却是作曲,于是他的业余时间都被用在了自学上。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于能够借阅到的作曲理论方面的书籍,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直到抄下整本的书。为此,徐昌俊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常常到深夜,他还在细细领会,苦思冥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昌俊结识了作曲家谢国华,徐昌俊说:“我是循着琴声的方向找到他的。”谢国华的琴声吸引了徐昌俊,两人认识后,建立了长期的师生关系。徐昌俊说,自己不仅在音乐品位上,也在做人方面向谢国华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当他在打退堂鼓的时候,是谢国华给了他鼓励,使他终于得以迈进了音乐之门。1981年徐昌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此他在音乐的殿堂里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毕业后徐昌俊应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邀请去中音任教。1995年考取公派出国留学名额,被分到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进修。之后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取吴祖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2001年由亚洲文化基金资助,徐昌俊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了半年访问学者。2002年任院长助理,2004年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无心插柳《剑器》成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五年,徐昌俊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创作了不少作品,他的很多获奖作品就是在上音读本科时完成的,如他创作了钢琴曲《卖高底》、弦乐四重奏《藏风》、室内乐《寂》、柳琴曲《剑器》等等。
毕业后创作的作品有:声乐套曲《彩色的版图》、钢琴曲《民歌小曲四首》、管弦乐曲《喜庆回旋曲》、双钢琴曲《DUO》、混声无伴奏合唱《江雪》、第一民族管弦乐狂想曲《龙舞》、交响大合唱《我们的祖国》、弹拨乐五重奏《剑器2号》、民乐合奏《剑器3号》、弹拨乐合奏《梅》、随想曲《燕郊社火》、扬琴与乐队《凤点头》、扬琴与弦乐队《凤点头》、阮族八重奏《剑器》等等。
《龙舞》、《凤点头》、《剑器》是徐昌俊为民乐而写的得意之作,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与音乐素养。徐昌俊以自己在国外几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总结出心得:“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放到国外去进行,你离国越远,与祖国在感情上的联系越紧。”徐昌俊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联想到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的音乐作品却屈指可数。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觉得自己有义务多为民乐作曲。民族管弦乐狂想曲《龙舞》就是他回国后首次创作的民乐作品,充分发挥了打击乐的特长,表现了一种欢腾的民俗活动场面。扬琴与乐队《凤点头》利用了京剧的锣鼓点子,作曲家撒开来写,技术上的难度很高。
而柳琴曲《剑器》的创作则可以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来概括。在乐队演奏徐昌俊的另一首作品《寂》时,他觉得乐队中的柳琴弹得不错,决定专为柳琴写一个曲子。他用了两个星期天就很顺畅地完成了,然后把稿子扔给弹柳琴的那人。等他已忘了这件事时,被拉去琴房,一听,人家把他的这支取材于唐代文化背景的作品无懈可击地弹奏了出来,他高兴极了,像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音乐要从心里流出来
徐昌俊发现外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国民族音乐,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又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生活基础,所以“他们用得很不像”。他对自己既有西洋音乐的能力,又有在民乐的背景中浸泡的经历感到庆幸,“否则,写不出这些作品。”
有记者问他的创作体会,他认为“训练+素养+积淀”是成就一个作曲家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当灵感不期而至的时候,才会有能力用你需要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但更重要的还是情感,是你的心灵在与自然和人生碰撞时闪出的火花,因为,“音乐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现在已把主要精力放在行政工作上的徐昌俊,仍然抓紧一切时间从事本行,因为音乐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