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New  York
        18831022,位于百老汇和第39
街的大都会歌剧院宣告问世,当天的演出剧目是古诺的《浮士德》。最初,这家歌剧院不过是一群没有得到音乐学会包厢的百万富翁用以表示自己社会地位的场所,但是大都会还是逐渐改变了它最初的目的,成为全世界歌剧界最为引人注目的舞台。在过去的100余年内,实际上所有最优秀的歌唱家都曾登上这座舞台,而大都会歌剧协会则成为美国这类组织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著名的戏剧导演亨利·阿比指导了第一个演出季的剧目,他几乎没有什么歌剧演出的经验,带来的是5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大都会歌剧院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在第二个演出季中才显示出来,当时理事会接受了莱奥波德·达姆罗施的提议,由他在这个演出季中执导德国歌剧。达姆罗施于1885年去世,7年之后除了《帕西法尔》以外的所有瓦格纳成熟时期的歌剧都已经在这里由他的继任者安东·塞德尔搬上舞台。女中音玛丽安·布兰特、女高音莉莉·莱赫曼、女高音阿玛利厄·马特纳和男高音阿尔伯特·尼曼等众多欧洲著名歌唱家都是大都会歌剧院的成员,其结果是使这里成了一座德国歌剧院,甚至在演出《阿依达》和《游吟诗人》这样的剧目时也是用德语演唱。
        
过于老成持重的剧目最终使包厢里的观众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耐心。1891年,阿比作为一位承租人重返剧院,这时,大都会的权力实际上把持在对观众的喜好有着灵敏反应的莫里斯·格劳手中。他将剧院建立在一些最有影响的歌唱家的名望之上,诸如美国女高音埃玛·埃姆斯、波兰的雷什凯兄妹、加拿大女高音埃玛·阿尔巴尼和法国男中音让·拉萨尔之辈,并且将最初的曲目完全局限于法国和意大利作品。格劳坚信,观众来到歌剧院首先是为了听到美妙的歌声,正因为有如此的信念才使他将许多美国人闻所未闻的耀眼明星集于门下,比如由女高音莉莉·诺迪卡、埃玛、德·卢珊、法国男中音莫雷尔、男高音爱德华··雷什凯和鲁希塔诺演出的《唐横》,由梅尔芭、诺迪卡、意大利女中音索菲娜·斯卡尔奇、雷什凯兄妹、法国男中音波尔·普拉松和莫雷尔演出的《胡格诺教徒》,此外还有当用德语演唱的德国歌剧在1896年重新开始制作时,由诺迪卡、英国女中音玛丽·布雷马、雷什凯兄妹和意大利男中音朱塞佩·凯什曼演出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许多方面来说,当时大都会的演出质量与在这期间同样由格劳执掌的科文特花园难分高下。然而,在1892年到1893年的演出季时,大都会的演出却停止了,因为一场毁灭性的大火使剧场不得不重新建设。
        
格劳在1903年退休,此后一个新的制作班子组织起来,海因里希·康里德成为经理,他在德国做过戏剧导演的经历对于大都会的制作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包括19031123卡鲁索在这里的首次亮相,1907122瑞典女高音弗雷姆斯塔德主演的感人的《莎乐美》,19071120夏里亚平主演的《梅菲斯特菲勒》,以及马勒于1908年三月1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1908
年,斯卡拉歌剧院的导演加蒂一卡萨泽成为大都会的总经理,同时来到的还有托斯卡尼尼,他在19081116首次在大都会指挥了《阿依达》。因为有了托斯卡尼尼在音乐方面的合作和奥托·卡恩在经济上的协助,加蒂一卡萨泽建立起了令人眼花镜乱的歌剧王国。在他长达27年的当政时期,大都会立下了用原文演唱歌剧作品的规矩,其间的著名指挥包括马勒、托斯卡尼尼、赫尔茨、波丹茨基和赛拉芬。演出季已经发展到24个星期,其中的演出剧目多达48部不同的作品。1910年,普契尼的《西部女郎》和洪伯丁克的《国王的孩子们》在这里举行了世界首演,与此同期,一批美国本土的歌剧也陆续在这里第一次搬上舞台。然而尽管大都会歌剧院在加蒂一卡萨泽卓有成效的领导下经营有道,但是1929年到来的经济大萧条还是不可避免地对于这里产生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演出李被缩短到16个星期,后来再次减少到14个星期。加蒂-卡萨泽在1935年退休后,美国歌唱家赫伯特·威瑟斯庞曾经在极短的时间里继任,然而他就在设计其演出计划时便突然长逝。随后执掌大权的是长期在大都会歌剧院任职的加拿大男高音爱德华·约翰逊,他的时代直到1950年才告结束。
        
1936年到1937年,由朱莉亚基金会所赞助的一项以年轻的美国歌唱家为主的低价位春天演出季仅持续了两年便半途夭折,但是在约翰逊的任期内,以男中音劳伦斯·蒂贝特、女高音埃莉诺·斯蒂伯、女高音罗斯·班普顿、男高音理查德·克鲁克斯、男中音伦纳·德瓦伦、女高音多萝西·科斯廷和女中音里瑟·斯蒂文斯为代表的一大批美国歌唱家逐渐在大都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特劳贝尔、梅尔希奥和弗拉格施塔德领衔的强大的德国军团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瓦格纳歌剧演出中有着极为杰出的表现。在约翰逊时期,意大利歌剧仍旧在大都会的剧目中占主导地位,法国歌剧的成分较小,而现代歌剧的制作则属于凤毛麟角,其中包括1937年演出的达姆罗施的《七国之人》和1948年演出的布里顿的《彼得·格兰姆斯》。
        
从一开始,大都会歌剧院的经济基础就是建立在一个私营公司上,其成员占据着能够显示社会地位的一行包厢,而由这个公司将歌剧的制作转让给了另外一个独立的公司。1940年,这家名为大都会歌剧协会的制作公司征集了100万美元收购了歌剧院的财产。公众对协会的支持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1935年,作为一个后援组织的大都会歌剧行业公会成立,它在全国拥有7万多名会员,并且赞助了一个教育性的项目和一个专门为学龄儿童开办的系列演出,在演出季中,行业公会出版《歌剧新闻》,其内容包括有关歌剧艺术的文章、消息以及星期六下午日场歌剧演出的电台广播的详细情况。1936年,一个有关大都会歌剧院的广播节目开始在电台播出,1953年以后这个节目得到了大都会全国委员会的支持。
        1950
年,曾经经营过格林德堡和爱丁堡歌剧节的维也纳演出经纪人鲁道尔夫·宾成为大都会歌剧院的总经理。他的任期到1972年结束,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于舞台技术的现代化改造、增加国际歌剧明星的分量和将歌剧院迁入了位于林肯中心的新址。尽管演出内容一如既往地显得有些保守,但是在此期间一些美国歌剧还是由大都会向公众做了介绍,其中有1964123首演的梅诺蒂的三幕歌剧《最时髦的蛮子》,1967317首演的利维的《悲伤化作厄勒克特拉》和1958115首演的巴伯的《瓦内萨》、《编幅》之类的轻歌剧也出现在演出剧目中。空中旅行的便利条件使观众有线欣赏到苔巴尔迪、尼尔森、萨瑟兰、科莱里和卡巴耶之流国际明星以及莉昂停·普赖斯和谢里尔·米尔恩斯等美国歌唱家的精采表演。1955年,女高音玛丽亚·安德森成为第一位出现在大都会主要角色中的黑人歌唱家,在她之后,普赖斯、韦雷特、多布斯和克里斯特等黑人演员有了更多的机会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才华。
        
位于林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新址于1966916隆重开业,当日举行了巴伯专门为这次盛大的场面而创作的《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的世界首演,普赖斯和美国男低音贾斯廷·迪亚斯担纲出演男女主人公。也许与弗兰科·泽费莱里过分奢华的设计有关,这部作品遭到了惨重的失败,然而对于歌剧院来说,它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能够容纳3788人的新歌剧院的观众席比原先大不了多少,但是原来拥挤不堪的舞台却由一个大大扩充了的舞台和后台所取代。建设歌剧院新址所需的4600万美元是由林肯中心和大都会歌剧协会所提供。在大都会歌剧院26个星期的演出季结束后,这座剧院还用作来访的外国歌剧团和舞蹈团的演出场所。
        1975
年,大都会歌剧院由执行总经理安东尼·布利斯所掌管,他提名詹姆斯·莱文担任了音乐指导。近年来,在莱文的指挥下,大都会演出的音乐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