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比赛虽然历来为人诟病,但看今天的国际乐坛,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仍此起彼伏。比赛获奖,依然是青年演奏家们寻求出人头地的最佳捷径。在花样繁多的音乐比赛中,每五年一度在著名钢琴诗人肖邦故乡、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有着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如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大师有不少就是从这个比赛中获奖而成名的。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这个比赛是相对公正的,主办者和评委都是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锐利的眼光的。
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举行于1927年1月23到30日,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26位参赛者。获得第一名的是当时苏联的选手列夫·奥波林(Lev Oborin),他是以无可争议的成绩夺得冠军的。奥波林1907年生于莫斯科,获奖时年方20。1928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64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很重视推广苏联作曲家的作品,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就是由奥波林首演的。他留下的录音不多,飞利浦唱片公司出版他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是他著名的录音。BMG早几年在一套《俄罗斯钢琴学派》里也辑录了一张《奥波林专辑》,可惜不久就断版了,日本的Meldac唱片公司也出过几张奥波林的专辑,但也没有在中国发行。不过从这些多方搜罗得到的稀有唱片听来,奥波林不但技术完善而且艺术修养深厚,演奏曲目广泛。他的演奏稳健中不失灵动,厚重中隐含变化,撒发出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奥波林后来他还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如今在乐坛上大名鼎鼎的阿殊肯纳齐就是他的高足,1974年逝世于莫斯科。获第二名是波兰的什皮尼亚尔斯基(Stanislaw Szpinalski),他后来也成了一名教授。
第二届比赛举行于1932年。这届比赛的第一名也是前苏联人,名叫乌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他同时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此君1910年出生于基辅,并就读于当地音乐学院。获奖后便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任教,直至1972年在美国去世。乌宁斯基的录音也不多,飞利浦曾出版过他演奏肖邦《玛祖卡》的 “小双张”,从演奏风格上看也偏重于稳重工整一路。第二名是匈牙利的安加(Imre Ungar),据说,他本和乌宁斯基同分,后来是因为以抽签决出名次这才屈居亚军,此仁兄真是欠缺运气。不过最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见到他的录音,不知他究竟弹得如何。
在1937年举行的第三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仍然是前苏联人,他是1913年出生的扎克 (Yakov Zak),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玛祖卡特别奖”。扎克就读于敖德萨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是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四大高足之一,196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据说他技术精湛,艺术想象力强,富于抒情性,他1935年毕业后便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来成了教授和钢琴系主任。1976年逝世于莫斯科。由于他后来—直以教学为业,又没在国际舞台上露面,现在很难见到他的录音,因而大多乐迷至今还未听过他的名字,我曾听过—位资深老乐迷说他收藏有扎克一张苏联版的78转黑胶唱片。此外,DG“画廊系列”早几年还见过一张他与别人合作的钢琴三重奏。
前三届比赛的冠军尽管全由苏联人囊括,但并未引起非议。这固然因为波兰还未沦为苏联附庸、还是个独立的国家,但最重要的是评委能坚持自己的美学理念、有独立的人格。事实上,这几位获奖者日后都成了一代宗师,也证明了这些评委们确有慧眼。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遍及全欧。所以第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就一直拖延到12年之后的1949年才举行。这届比赛由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前苏联的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ch)两位女选手获并列第一名。
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也许上了年纪的老乐迷还会记得,她曾来中国演出过。这位波兰的女钢琴家出生于1922年,幼年起随父亲学琴, 后进入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 在这次比赛中除获并列第一名外,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随后在欧洲各地作巡回演出。上世纪50年代波兰政府曾授予她国家奖和波兰复兴十字勋章。她的演奏平稳正统,音色晶莹清丽。可惜唱片很少,在广州,我只买到过由波兰出版的半张黑胶唱片,曲目是肖邦早期的波兰舞曲。至于CD制品,捷克的Supraphon、英国的Pearl都为她出过专辑,但这种小唱片公司的出品本地市场比较少见,有兴趣的乐迷就要花点心思了。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的演奏朴实大体,与乡土气息浓郁波兰民歌风格相当吻合。后来她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傅聪留学波兰时就曾随她学艺,此是后话。
和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相比,另一位获得并列第一名的前苏联女钢琴家达维多维奇则命途多桀,她当年得奖回国后并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82年近50岁时移居美国后才重新一鸣惊人,并在DG和飞利浦公司留下了不少唱片。她的演奏曲目较广泛,以肖邦的作品较多。作风稳健、触键有力,演释中规中矩,今天她的知名度已比那位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要高出许多,国内乐迷相信对她比较熟识。有趣的是获得这届比赛第二名的,还是一位女性钢琴家,她是波兰的海塞·布科芙斯卡(Hesse-Bukowska)。1980年她曾到中国作过访问演出。
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的获奖者,也许是历届比赛中最为我们的乐迷所熟悉的,先看看前三名的获奖名单:
第一名:哈拉谢维奇(Adam Hazasiewioz)
第二名,阿殊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第三名,傅聪(Fou Ts’Ong)
这前三名的获奖者,今天都有不少录音,相信大多数乐迷都应听过。当年击败阿殊肯纳齐而夺冠的那位哈拉谢维奇是个波兰人,他1932年出生,据说在意大利留学时曾跟随著名的钢琴家米开朗杰尼学琴。获奖后,曾去欧美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术精湛,旋律流畅,作风平稳,但演奏时却有点拘紧。他演奏的曲目主要是肖邦的作品。飞利浦唱片公司在LP时代为他出过14张大碟—套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在国内,我也曾见到过他演奏的肖邦《练习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等黑胶唱片。进入CD时代,飞利浦的“小双张”系列也出版了他的《夜曲和前奏曲》和《波兰舞曲与圆舞曲》。哈拉谢维奇如今已成为历史,原因是赛后人们通过音乐会发现此君只会弹奏比赛指定的曲目,对其它作品或一窍不通或一塌糊涂,只能算个会拿奖的“钢琴运动员”而已。
获得第二名的阿殊肯纳齐不用多说,广大音乐爱好者恐怕早巳非常熟悉。他今天在国际乐坛上的名气早巳比当年压倒他而获冠军的哈拉谢维奇要大得多。1937年出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城的阿殊肯纳齐,在本届比赛获奖后,次年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中夺魁,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结果和英国的奥格登(John Ogdon)同获首奖。1963年移居英国,后又定居冰岛并加入冰岛籍。阿什肯纳齐录制的唱片很多,曲目也广泛。肖邦、贝多芬、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无所不包,且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套的全集。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而稳健,风格清新流畅,尤其是舞蹈性较强的乐曲,如肖邦的圆舞曲、玛祖卡等音色变化简直是姿彩万千。如今阿殊肯纳齐已是名满国际乐坛的大师了,哈拉谢维奇却不知所踪。两人功力已无悬念,但当初的赛果已无法改变,这就是艺术比赛和体育比赛的本质区别。一个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冠军获得者往往代表了该运动项目当时的最高水平;但艺术比赛只能比较一个参赛者的技术熟练度,对艺术内涵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处理方法却难以通过比赛来衡量。所以不论一个比赛的级别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广,它的最后优胜者都只能说是拿到一张晋身职业乐坛的入门券而已,大师要在音乐会上才能锤炼出来。
第三名的获得者是当时中国的傅聪,他除了获得这届比赛的第三名外还夺得了玛祖卡演奏特别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个比赛中进入前三名。这个成绩使他能够进入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深造。1957年其父傅雷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他被迫从波兰出走到伦敦,并在那里开展他的演奏家生涯,自那时起,他便—直活跃于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文革”结束后,其父冤案得到平反,他曾多次回国演出、讲学。傅聪弹奏肖邦的作品,音色晶莹细腻,演绎富于诗意如同—幅中国的水墨画,体现出—种东方写意主义美学的神妙意境。也许这位背井离乡数十年的钢琴家那复杂的内心,也带着—丝如肖邦去国般的无奈。除了肖邦,他演奏的德彪西、斯卡拉蒂、莫扎特乃至舒伯特都相当出色。傅聪的唱片现时市面上能见到的不算多,但其实录音不少,在LP时代笔者就见过他在迪卡、飞利浦和科林斯等唱片公司出版的黑胶唱片。在CD方面,索尼的肖邦、雨果的德彪西都一直深受欢迎、长销不衰,近期天艺引进Meridian版权的十多款CD也受到相当的好评。
除了获奖的这前三名外,本届比赛还有一位当年连名次也得不到的瓦萨利(Tamas Vasary),他在当今国际乐坛上却颇为活跃,DG公司为他录制了很多唱片,他是位瑞士籍的匈牙利钢琴家。
1960年举行的第六届比赛,比起上届来说,后来能成名的选手不多。获第二名的叫Irina Zaritskaya,是位前苏联人,第三名叫Achot-Haroutounian,是名伊朗人,他们至今在国际乐坛亡都难见踪影。不过夺得冠军的意大利人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今天就成了名声显赫的钢琴大师。波里尼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米兰,1960年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奖时才18岁,是众多选手中最年轻的—个,当时的首席评委鲁宾斯坦也对他赞赏备至。这次获奖使他—鸣惊人,不过他却几度息演,直到1974年才重出乐坛,每次演出、录音,都能引起一番轰动。波里尼不但技巧出类拔萃,而且在乐曲的诠释方面也能做出极为细腻而深入的表现。波里尼的唱片除了肖邦、贝多芬等常见的作品外,还有诸如布莱兹、诺诺等现代派作曲家的冷门作品。与阿殊肯纳齐的高产相比,波里尼的录音则显得很精,从没有大套的全集。数十年前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前奏曲》、《波兰舞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如今都已成为经典,但直到最近他才推出一套《夜曲》,其对录音之谨慎、对音乐之苛求由此可见一斑了。此外,中国的李名强在这届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
1965年举行了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是当今享誉乐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阿格丽姬 (Martha Argerich)。她194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自幼学琴。师从多是名门:古尔达、李帕蒂夫人、马格罗夫、阿殊肯纳齐、米开朗杰里等都曾是她的老师。早在1957年她还获得过布索尼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等奖。阿格丽姬的演奏热情奔放、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她的艺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的激情、她的全情投入,即使有时演奏略欠严谨也无损她的光彩。阿格丽姬的演奏曲目广泛,肖邦,李斯特、舒曼、普罗柯菲耶夫、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人的作品都是她的拿手好戏。这届比赛获第二名的是巴西的莫雷拉·利马(Arthun Moreira Lina),他还在1970年举行的第四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第八届比赛于1970年举行。获第—名的是美国的奥尔森(Garrick Ohlsson),这是美国人在这项比赛中第—次取得这样好的名次。奥尔森1948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朱丽亚音乐学院。他曾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蒙特利尔音乐比赛中获奖。在这次比赛中得奖后,先后和奥曼迪、小泽征尔等合作在欧美各地演出。奥尔森身材高大,手指伸张可达11 度,他最擅长的曲目是肖邦的作品,尤其是《第一钢琴协奏曲》。他的唱片过去在国内很难见到,因而国内的乐迷对他可能感到很陌生,但最近EMI再版了他演奏肖邦作品的两张专辑:《夜曲和前奏曲》、《波兰舞曲和幻想曲》,使乐迷得以一窥他的真容。
而获得这次比赛第二名的日本女钢琴家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对于国内乐迷来说就要比奥尔森熟悉得多了。她1948年出生于日本,曾留学于维也纳和伦敦。内田光子在不少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都得过奖,如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都取得了较好名次。她为飞利浦唱片公司录了许多唱片,包括了贝多芬、德彪西、莫扎特、舒伯特和少量的肖邦,其中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全集最得好评。
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75年举行,冠军得主是波兰的钢琴家齐默曼(Krystian Zimerman)。这是波兰人在哈拉谢维奇之后相隔了20年才再次在这个固定在华沙举行的比赛 中夺得第—名。他的获奖,使波兰举国为之欢腾。1956年出生于波兰南部—个乡村小镇的齐默曼。自幼便学习音乐,这次比赛获奖时才18岁,获奖后他到罗马、布拉格、伦敦等地作巡回演出,均获成功。齐玛曼的琴艺精湛且稳定,无论是肖邦、舒伯特的独奏曲还是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都显示出他高超的驾驭能力。他绝不会如霍罗维兹那样将乐曲夸张到人们能承受的极限来炫耀自己的技艺,但也不会精确得如同数学公式般沉闷冷漠。他对键盘控制之精巧,使音乐中的一些微细变化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上,他更注重发掘其听诗意美,凸显出端庄劲秀、流丽典雅的高贵气质。齐默尔曼的唱片出了不少,以肖邦的作品为主,也弹奏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作品。获得这次比赛第二、第三名的是两位前苏联人,名字叫Dina Jokkie和Tatana Fiedkina,不过至今还没有多少名气。
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80年举行。这是—次大爆新闻的比赛。
首先是这届比赛的第一名由一位叫邓泰新(Dang Thai Son)的越南人获得。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夺得这项桂冠。邓泰新1958年出生于越南的河内,自幼随母亲学琴,由于他的少年时代正逢战争,因此他的琴艺是在防空洞里练出来的。1977年才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日本的JVC唱片公司为他出了多张肖邦作品的唱片,但国内难得—见。不过近年“深圳先科”和“普罗艺术”都分以别引进版权方式出版了他的多张肖邦作品录音。获第二、第三名的都是前苏联人,他们至今都未闻有多大作为。
不过这次比赛更大的一个新闻是有一位选于在第一轮比赛中即遭淘汰,但却又因此而一炮打红,成为这届赛事的另—个更大的新闻人物。他就是前南斯拉夫的波哥雷利奇。(Ivo Pogorelich)。这位仁兄1958年出生,早年留学苏联,曾获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所以赛前有不少评论家看好他。但比赛中,有些评委却认为他的演奏不符合肖邦风格,而使他在第一轮比赛中便遭淘汰。虽然评委中的马格罗夫和阿格丽姬以退出评判作抗议也无济于事。不过波哥雷利奇虽然最后未能得奖,但却从此一举成名。他的演出尽管常会引起人们的议论纷争,不过大多数人都向他投下了特别的注目眼光,也愿听听他那特别的音色。他的唱片出了不少,大多由DG公司出品,国内市场也容易找到,广大乐迷应该亦有所了解。
今天回过头来冷静地重新听听他们的录音,其实邓泰新的演奏也确实不差。他不仅技巧娴熟,对肖邦音乐中的独特节奏也有相当强的感悟力,只是个人风格不算明显。反观波哥雷利奇,虽然个性魅力十足,但过于极端,无法像前辈大师如霍洛维兹那样拿捏准确、在人们接受的边缘上自由舞蹈。因此至今仍只是个另类演奏家,无法与大师比肩。由此推论,评委当年把他提前淘汰出局也并无徇私之嫌。
1985年举行的第十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冠军得主是前苏联的布宁(Stanis Lav Bunin),他同时还获得了“波兰舞曲”和“协奏曲”特别奖。由于这次比赛通过卫星向全世界作现场直播,因而使他的名声远扬。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布宁,趁势很快便开始了他的演奏和录制唱片的生涯,演奏的曲目有肖邦、舒曼和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布宁得奖不久就改持德国护照在世界各地演出,曾像紧箍咒一样深琐过李赫特、吉列尔斯的种种制约已显得无比脆弱和腐朽。DG和JVC也都为他出了不少唱片,但严格来说,仍未有得到较高评价的演奏。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DG目录上已再难找到布宁的录音,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遗忘。
199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比赛。这次赛事没有出现令人耀眼的新星,却开了另—个先例,就是比赛结果也许因为没有—人令评委们满意,使冠军空缺。
获得第二名的是美国人肯纳(Kevin Kenner)。他1963午出牛于加利福尼亚的科罗拉多,生活在德国的汉诺威。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波兰舞曲特别奖”。获第三名的是日本的恒山(Yukio Yokoyama),第四名是意大利的科拉多·罗莱罗(Corrado Rollero)和俄罗斯的玛格丽塔·舍甫琴柯(Margarita Shevchenko)。
1995年举行的第十三届比赛同样由于参赛者水平原因出现头名空缺。第二名由法国的菲利浦·丘西亚诺(Philippe Giusiano)和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苏尔塔诺夫(Alexei Sultanov)并列获得。美国的盖布莉叶拉·蒙泰罗(Gabriela Montero)夺得第三名。而当年的“玛祖卡”、“波兰舞曲”和“协奏曲”特别奖也全部空缺。
连续两届比赛出现头奖空缺当然令人感到意外,几年前笔者还看到一篇文章带着“冷战”思维去分析,说由于东欧集团的瓦解以致评委不知要把大奖颁给谁才好。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近十多年来的国际乐坛就会发现,小提琴有美岛莉、莎汉姆、张莎拉、哈恩……“神童”、“新秀”如雨后春笋。但在钢琴方面不要说大师,明星也难觅,无论是大赛还是音乐会都未涌现出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这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无法评出冠军得奖者也算是情理中事了。
首奖空缺终于在2000年的第十四届比赛被打破,这也是让中国人大大地扬眉吐气了一回的赛事。不仅李云迪在比赛中拿了冠军,另一位中国参赛者陈萨也夺得了第四名。
在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之前李云迪已在匈牙利的李斯特钢琴比赛上拿过第3名,论技术不说无懈可击也是难以挑剔。因此他演奏的曲目也以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为主,李斯特的华丽与炫技和肖邦的优雅抒情、再加上签约了黄标签的DG,使他成为如今国际乐坛上炙手可热的明星钢琴家之一。一场比赛很容易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乐手一夜成名,但要从明星走到名家则是条漫长的路子,经过了一路的鲜花与掌声,从李云迪最近推出的一张新专辑看来,他已从技艺的张扬转向音乐的关注,曲目也向多样化转变。一张名为《乐聚维也纳》的CD是李云迪2005年6月在维也纳爱乐大厅的现场演出实况,除了李斯特的《西班牙逛想曲》是炫技性作品外,其它如莫扎特的第10奏鸣曲K.330、舒曼的《逛欢节》和斯卡拉蒂的两首奏鸣曲都是音乐性较强的曲目,这些作品的技巧性虽然相对略低,但在对乐曲的处理上却更能体现一个音乐家的艺术功力。
除了两位中国获奖者外,其余参赛者也有不俗的实力,如第三名的获得者、俄罗斯的科波林(Alexander Kobrin)在5年后的第9届凡·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上终于如愿以尝一圆冠军梦。第二名的阿根廷女钢琴家费莉特尔(Ingrid Fliter)也开始了她的国际演出生涯并签约了EMI唱片公司。
第十五届比赛举行于2005年10月,结果波兰的拉法尔·布莱哈奇(Rafal Blechacz)技压群雄夺得桂冠,这是自1975年齐默曼之后再次由波兰人赢得这项荣誉。得奖时的布莱哈奇年方二十,正在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学习,他在比赛中还囊括了最佳玛祖卡、最佳波兰舞曲和最佳协奏曲三个特别奖。这届的竞争十分激烈,来自世界各地的270多名参赛者展开了角逐,单日本就有80多人参赛。最后第二名空缺,第三名由韩国的林东海(Dong Hyek Lim)、林东闵(Dong Min Lim)兄弟获得,林东海早在2004年就由EMI出版了一张《肖邦钢琴选集》,技巧十分扎实,是位稳健型的钢琴家。中国也有30多人参赛,但只有香港的李嘉龄挤身第六名。
布莱哈奇得奖后不久就签约了DG唱片公司并推出了首张专辑——肖邦《前奏曲》全集,但听来感觉不如他比赛现场演奏,对乐曲的出来比较呆板,而随后收录了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作品的《奏鸣曲集》却精彩异常。从两张专辑的差别如此之大看来,此君日后日后成就今天还难以估量。
每一个音乐比赛都会诞生一批获奖者,也可能涌现出几个明星,但他们要使自己从明星变为名家却还要付出相当巨大的努力。比赛只是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国际乐坛的桥梁,获奖者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比赛在获奖者成功后变得更令人神往。肖邦钢琴比赛成了钢琴家的梦工场,早年的获奖者阿殊肯纳齐、波里尼、阿格丽姬、内田光子、齐默曼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他们今天都已成为乐坛上的大师,肖邦钢琴比赛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比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