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经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傅雷音乐教育思想散见在《傅雷家书》等相关傅雷作品及资料中。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研究,提出了贯穿傅雷音乐教育思想的三条主线:人格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及专业音乐教育思想,并结合音乐教育实践,对其进行深入论述,
以期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实践有所启迪。
关键词:傅雷 音乐教育思想 人格教育 通识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
傅雷(1908-1966) 字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为其精深的艺术修养奠定基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一部家书,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令一代代读者倾倒,长销不衰。其子傅聪为我国著名音乐家、钢琴家,于1955年荣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及玛祖卡最佳演奏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重大国际音乐赛事中获奖,也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
众所周知,傅雷的教育思想对傅聪影响深远,引领傅聪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发展。傅聪在三四岁时,就爱听古典音乐,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看此情景,作为父亲的傅雷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管他将来学那一样,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i][①]由此,傅聪在七岁半时开始了他坎坷曲折的业余学琴生涯,数易老师,几经中断。因为傅雷一向有个成见:“认为一个不上不下的空头艺术家最要不得,还不如安分守己学一门实科,对社会多少还能有贡献。[ii][②]②”直到傅聪十七岁时,父亲看到他异常刻苦用功,每天练琴七八小时,就是酷暑天气,衣裤尽湿,也不稍休。另外傅聪对音乐的理解敏感、独特且颇有深度。这时,傅雷才决定让其专攻音乐。
1954年傅聪由政府正式派往波兰留学,由于历史的原因于1958年移居英国。远隔重洋,关山向阻,家书成了父与子,祖国与游子血脉相连的纽带。1954-1966年间,傅雷给傅聪的中文信件共一百九十封(部分遗失),后来经过整理、编选、辑集为《傅雷家书》。著名编辑楼适夷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讲到:“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更是傅雷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傅聪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之外,与父亲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面对我国音乐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实践意义。
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德为本,强调学做人是第一位的事。他曾经给傅聪说道:“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iii][③]傅雷在傅聪身上播下了艺术和道德的种子,期望傅聪成为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把“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作为教育傅聪的信条,这也是对傅雷音乐教育思想的精炼概括。
一、 人格教育思想
“文如其人”,艺术与人的品格是密不可分的。傅雷认为,能够创造出真正音乐的人,必须是具备高尚人格和修养的人。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多次讲到:“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i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家××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iv][④]“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 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v][⑤]傅雷的人格教育思想丰富而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胸襟开阔,淡于名利
傅雷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常以“富贵于我如浮云”自勉,追求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素雅、洒脱的人生境界。面对困难,他教育傅聪要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得失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坦然面对。他常说,心酸的眼泪是培养艺术家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面对情感的困惑,他主张:要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力求做到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二) 真诚、纯洁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恶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vi][⑥]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他们对作品,作家都没有深切的体会,甚至对自己都没有深入分析过,这怎能领会到艺术的真谛。除了真诚还要保持纯洁的赤子之心,动人的艺术表现一定来自心灵的纯洁,不是纯洁到明镜一样,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听众的心灵。
(三) 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列主义重要的方法论,是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我国优秀的的传统哲学思想。子路“闻过则喜”,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最好格言。从身边琐事到做学问,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它无处不在。他告诫傅聪“必须有不怕看自己臭脸的勇气,同时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和实验室工作的态度。唯有用这两种心情,才不至于被虚伪的自尊心所蒙蔽而变成懦怯,也不至于为了以往的错误而过分灰心,消灭了痛改前非的勇气,更不至于茫然于过去的错误的原因而将来重蹈覆辙。”[⑦] 傅雷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教育傅聪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身在异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祖国的荣辱得失。要肩负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身为音乐家不能只限于用音乐为国争光,还要把自己学习的心得,感想传达给祖国的青年学生,做演奏家的同时要兼作教育家。在傅雷的教育观念中,人格教育重于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是伦理与道德教育。“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vii][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