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是跨界民族,在我国境内主要聚居在新疆西南部边境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南麓的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是突厥语,意为“四十个姑娘”、“四十个部落”或“赤红色”等。
柯尔克孜人能歌善舞,有着深厚且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其传统音乐有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柯尔克孜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与哈萨克族相近,包括“阿赞”、“塔拉乌克”、“加帕拉尚”和一些宣扬伊斯兰教义的民俗歌曲等。不过,在新疆额敏县和黑龙江富裕县的柯族人多信奉藏传佛教和萨满教,此类宗教音乐多与蒙古族和藏族宗教音乐相近似。
民间音乐是柯尔克孜传统音乐的主体,包括民歌和器乐。按照民族习惯,柯尔克孜民歌可分为“恰尔威奇额尔”(牧歌)、“木卡巴特额尔”(颂赞歌)、“达斯坦”(叙事歌)、情歌、习俗歌等类别。牧歌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散板类歌曲,曲调辽阔开朗,节奏自由,旋律高昂,近似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我们的草原风光好》《歌唱草原》等。叙事歌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历史题材、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以用这种体裁演唱。
歌词可长可短,一般采用同一首曲调反复演唱,多一字一音,旋律带有较强的说唱性。较有代表性的曲目,如反映1913年柯尔克孜人民因反抗 沙俄遭镇压被迫四处飘流的《悲伤的岁月》,以及驰名中外的长篇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等。
情歌在柯尔克孜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内容多反映男女青年对爱情的向往,或者是对早期买卖婚姻的揭露和控诉。此类歌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且曲调丰富,旋律抒情婉转,常由歌手持考姆兹自弹自唱,著名曲目有《姑娘的忧伤》《姑娘的哀怨》《古娜泰》《白鸽子》等。习俗歌也是人们生活中应用较广的一类歌曲,根据使用场合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婚礼仪式过程中唱的“拖衣额尔”(婚礼歌),丧葬仪式中唱的“吉额拉西额尔”(哭丧歌),亲友话别唱的“阿依勒利西额尔”(离别歌)等等。其中的婚礼歌又包括新娘出嫁前嫂嫂主唱的劝嫁歌,以及婚礼当晚青年男女向新娘夫妇唱的祝赞歌。
柯尔克孜族的器乐文化也较为发达,民间流传的乐器主要有“考姆兹”、“克雅克”(二弦弓弦乐器)、竖笛和称为“奥孜考姆兹”的口弦等,其中以“考姆兹”最具代表性。考姆兹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琴型多达七八种,音箱为木制,琴杆为指板,上张三根弦,定弦方法多样,奏时用拇指和食指,可以演奏和弦。据说此种乐器的历史悠久,最早的称“库吾孜”(即“美丽的乐器”)用红松制作,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当时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与“多兀勒巴斯”(战鼓)同时演奏军乐,以鼓舞官兵们的士气。考姆兹常用于伴奏歌舞,也有歌手自弹自唱的“考姆兹弹唱”,演奏技法非常特殊,有举琴弹奏、背后弹奏、反手弹奏及倒立弹奏等,效果奇特。考姆兹有许多传统曲目,较著名的独奏曲有《夜莺曲》《愿望》《白鹿》《库尔满别克》等。民间流传有一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考姆兹”,足可说明它在柯尔克孜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