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个山多、河流多,地形复杂的省份。在川北岷山之中的各个羌族集聚地,羌族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克西格拉”就深藏在高山叠嶂的包围之中。
羌族自古笃信万物有灵而崇拜多神,认为亡灵对生者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丧葬礼仪尤为重视。“克西格拉”,即大葬舞,俗称“跳盔甲”、“铠甲舞”,是羌族古老的丧葬祭祀舞蹈,是古代将士出征前或为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民族英雄举行追悼、超度亡灵时所举行的歌舞祭祀活动。“克西格拉” 最初是为古代战死的羌族英雄举行大葬仪式的舞蹈,今天流传下来的是其中的主要部分——“铠甲舞”,后来一般葬礼中也跳此舞。民间仍然流传的“克西格拉”,用于老人葬礼或农历七月初十的羌族祭祖日。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当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整个“仪式”的司酒,手拿长柄木勺用羌语向人们大声讲了一番话,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披挂牛皮铠甲、头戴插满雉鸡翎和牦牛尾鬃毛头盔的老年武士们,便高举火枪、刀戈,在麦场外站立成一列纵队静候仪式的开始。武士们跟随“释比”随鼓点沿逆时针方向起舞。
歌队在全场肃穆的气氛中开始了悠扬而悲切的合唱。从哀歌开始,诉说死者生前的好处,表达对他的怀念,然后挥兵器,抖铠甲,在“嗬哈、嗒哈”的呼喊声中稳步、围圈起舞;然后分列多种队形和阵势,模拟两军对战。气氛森严、肃穆。动作有碎步移动、纵向跳跃、耸肩等。舞风古朴,动作粗犷。
随后严阵以待的武士们便从场外踏拍而来,开始了“铠甲舞”序幕的表演。他们围绕场地边以缓缓而行的蹉步前进,边挥舞刀戈、向天鸣枪,最后驻步于歌队妇女身边,等待着司酒宣布饮用咂酒的号令。
按照羌族传统,饮用咂酒的顺序由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妇女开始,然后以辈份高低进入麦场用酒杆顺次吸饮。有意思的是,只见司酒在每个饮酒者吸吮咂酒后,都要用水瓢舀开水注满酒瓮。这是羌民们利用咂酒比重大于开水的道理,在毫不影响咂酒浓度下掌握瓮中酒量消耗情况的同时,还能为再次酿新酒做好了准备。
《铠甲舞》在饮完一巡咂酒后正式开始了。伴随着妇女们边摇动身躯边轻轻吟唱的歌声,武士们重新入场,在缓缓的绕行中他们继续举刀、鸣枪,还不断阵阵发出“嗷一呀,嗷呜!”的喊叫,以营造森严、肃穆的气氛,来达到驱邪、镇魔和保护亡灵长存的目的。在绕行数圈后,武士们开始以不断变换队形,相互对打、拼杀的列队表演来体现古代将士英勇奋战状况的“征战舞蹈”,以此对后代进行不忘先辈为民族而战的传统教育。
坚实的步伐声,铿锵的铠甲声和悲壮的呼喊声,融汇成威武、肃穆的气氛。最后,舞者高举双手,抖动双肩,同时爆发出一阵强烈的大笑声作为结束。
在武士们退场后,歌队的妇女继续伴随着沉稳、缓慢的歌声,潇洒地表演着摇臂、转身、提腿、摆胯等舞蹈动作,使刚才激烈的厮杀场面重新回复到慰藉亲人和寄托哀思的气氛之中。羌族自古以來,英勇善战,以为民族捐躯为荣,这就使“克西格拉”充满古代战争舞蹈的遗风。“克西格拉”虽然没有特殊的舞蹈技巧、华丽的舞姿和场面,但它那庄严雄浑的气势却负载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礼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