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G唱片公司
20世纪全球五大唱片集团之一,全称为Bertelsmann Music Group,隶属于德国贝图斯曼集团(Bertelsmann,世界第二传媒帝国)。Bertelsmann于1835年由卡尔·贝图斯曼在德国创立,最初以图书出版为主要经营范围,如今已经是拥有300多个子公司,6万多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传播事业中的各项业务并分布于40多个国家的媒体公司,年营业额118亿美元.1958年Bertelsmann首次涉足音乐领域,分别收购了德国与奥地利的Ariola和Sonopress两家唱片公司。1979年,Bertelsmann又将著名的Arista唱片公司收归其下。1987年,Bertelsmann一举买下了美国著名的唱片大厂RCA,并且正式成立了贝图斯曼唱片集团(BMG)。九十年代,BMG又兼并了大量的中小唱片公司,并且建立了分布在40多个国家的全球业务网。在成功的涉足音乐领域之后,Bertelsmann又进军广播和影视行业,并同样取得了成功。在古典音乐领域,BMG Classics旗下拥有RCA Red Seal, RcaVictor,Eurodisc等唱片公司,还代理Naxos, RR, Melodiya等公司的业务,实力不容忽视,1981年的歌王卡鲁索全集,1984年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全集,1989年的拉赫马尼诺夫全集,1996年的海菲茨全集,1997年的克莱斯勒全集等等都充分显示了BMG的雄心与实力,1999年,BMG又推出了94张CD组成的鲁宾斯坦全集。在流行音乐领域,BMG Entertainment同样汇集了众多的流行歌手和乐队,拥有RCA, Arista, Ariola, Mushroom, Windham Hill, Music Impact, Arte Nova,Conifer等流行音乐厂牌,还以BMG为商标发行唱片,其下艺人包括KennyG, Whitney Houston, Air Supply, James Galway, Arthur Rubinstein, Jaschua Heifetz,刘德华,R.健,陈晓春,李泉,丁薇,孙楠,吴宗宪,柯受良,彭佳惠,周浚伟,林依伦等。
CBS唱片公司
CBS历史可谓与唱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其所处年代各方面都发生着迅速而急剧的变化,这也使其发展沿革充满了变化与戏剧性。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并于第二年的4月成立了爱迪生留声机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1885年左右,电话发明者贝尔与其朋友丁特合作改进了爱迪生的留声机,取名为Graphophone,并向爱迪生提出合作,但却遭来了爱迪生与其的官司持久战。于是二者于1886年自行设立了美国留声机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以推销其新型机,而爱迪生也设立新的爱迪生留声机公司(Edison phonograph Comnany)与其对抗。正在双方大战之际,一个叫里宾科特(Jesse Lippincott)的美国人在他们之间左右逢源地先取得爱迪生留声机的制造权,后又取得贝尔的新机的贩卖权,并于1888年7月成立了北美留声机公司(North American phonograph Company)。他同时又在各地开设了三十家子公司从事留声机的租赁业务,但他失算了,三十个子公司中除了设在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phonogranh Co.)以外全部亏本。为此,他不得不干1894年宣布破产,仅存的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便与贝尔的美国留声机公司于1894年合并成立了 Columbia Graphophone公司。其留声机的英文由爱迪生的改为了贝尔的,以示其对贝尔的信心。与此同时,爱迪生也将自己的公司改名为国家留声机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哥伦比亚成立之初靠发行苏萨的进行曲,改编名曲以及包装明星并仗着多少比爱迪生的老机子"高保真"一点的新机的支撑;倒也艰难地挣了一点钱。但是随着一个叫贝林纳的自学成材的售货员的出现,把唱片界搞得风起云涌。他早在1887年便发明了具有革命性的圆盘状唱片,其名为Gramophone,并于1893年在华盛顿成立了美国留声机公司(American Gramophone Company)。这对哥伦比亚以前的优越感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1902年他也开始生产圆盘唱片与唱盘式留声机,但由于其负责人伊斯顿的经营不善,虽有过一战时因发战争财而出现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大萧条,使哥伦比亚度日如年。1922年,路易斯·斯特林与一些英国股东将设在英国的哥伦比亚公司收购,但仍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共同使用Columbia商标。1923年美国哥伦比亚曾宣告破产,但1925年又恢复了艰苦的重新营业。在20年代,一个划时代的事物已经开始被逐渐广泛使用,那就是无线电广播,并且全世界已成立了几百家电台。1927年,一个叫Arthur Jadson的音乐经纪人鼓动哥伦比亚公司与其合伙收购有意出售的联合独立广播公司(United Independent Broadcast)。最后,以163000美元购买了其公司的营业权并因此而成立了哥伦比亚广播系统(Columbia Broadcastins System,简称CBS),CBS就这样初次诞生了。哥伦比亚公司正想以CBS转播大都会歌剧院的现场演出的收入来振兴其衰败的经营状况,但他们又失算了,不到三个月便将163000美元在雄心壮志中亏掉。在此关头,一个从费城来的叫Bill Palet的年青人将拥有16个电台的联合独立广播电台一举买下,并居然获得哥伦比亚公司同意其仍用CBS的名称。在Palet的经营下,CBS的业务是天天向上。1934年与托斯卡尼尼的纽约爱乐合作在星期天下午开设了"星期天午后音乐会"这一闻名全美的广播节目。而哥伦比亚公司却仍在一步步走向悲惨的深渊,1938年,CBS公司将这个曾为其母的哥伦比亚公司收购下来,并将公司名称改为Columbia Record Division of CBS,成为其子公司之一。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在CBS旗下得到发展,CBS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唱片大厂。但进入80年代后,她却愿将自己卖与EMI,以结束Columbia商标几十年的分别使用局面,但谈判未果,日本Sony以却以20亿美元在1989年一举将其收购。先称为Sony/CBS公司并以此发行唱片,1991年后,则使用Sony这一新商标。
DECCA唱片公司
DECCA唱片公司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迪卡"公司,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年老厂EMI相匹敌的唱片厂牌。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等诸多方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仍然非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事实上,只要您听过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牌。在艺术家的阵容上, 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望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此外Decca旗下拥有指挥大师迪图瓦,梅塔,夏依,马泽尔等;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等;小提琴家正京和,巴克豪斯等;歌唱家帕瓦洛蒂,萨瑟兰,多明哥,卡雷拉斯,苔巴尔蒂,卡纳娃,卡芭耶,弗蕾妮,毕约琳,特菲尔,弗拉明戈,巴托莉,盖尔吉尔等等。在流行音乐领域, Decca大家族中同样有这众多闪亮的名字:比如驰名世界的曼托瓦尼轻音乐团,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百老汇著名歌手平·克劳斯贝,以及The Rolling Stones滚石, Joy Division, Happy Mondays, Run DMC等等.而且Decca唱片高贵华丽的透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开阔深远的音场空间感以及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几乎能叫任何发烧友一闻上瘾,并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特色。
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唱片品牌当中, Decca特别以录制歌剧作品而名震全球。众所周知,歌剧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大量了人力与物力,收回资金也需要很长时间,没有实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问津此道。Decca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财力,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这一行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以来, Decca公司积累了歌剧录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网络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级的歌唱家和众多知名歌剧院作为坚强的后盾.因此, Decca是一家歌剧和声乐爱好者要特别关注的唱片公司。 历史上,Decca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14年,手提式留声机制造先驱山姆父子将这个名字冠在了当时令他们获得极大成功的手提留声机上,几年后,企业家刘易斯(E.Lewis)从山姆父子手中收购了此业,由于Decca产品在一战期间颇受欢迎,名字便被保留了下来。1929年, Decca留声机公司进一步扩展,派生出了Decca唱片公司.数月之后, Decca首次发行了一批78转唱片,内容包括一些舞曲音乐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戴流斯的《海的漂流》开创了Decca录制古典大编制交响乐的先例。30年代时Decca的经营开始扩展,取得了德国Polydor古典唱片在英国的发行权.两年后,其地盘伸展至美国,在纽约成立了Decca美国公司,并停止了留声机的生产,全力发展唱片业务.1937年Decca买下克利斯多雷(Crystalate)唱片公司,并将其下的Rex,Vocalian,Panachord等几个品牌收归己有,同时也拥有了在西罕布斯坦的相关录音室。没想到这个录音室中的几位录音师后来竟成为Decca独一无二华丽音响的缔造者,其中包括技术总监阿瑟·哈蒂(Arthur Haddy)博士和录音巨匠凯尼兹·韦尔金森。
由哈蒂领导的工作小组在二战中投身军事录音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录下由英国和德国潜艇内部发出的各种声音的任务,他们在声纳技术上的突破为皇家海军击沉德国潜艇立下汗马功劳。战后, Decca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其录音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这种坚实的技术基础首先体现在唱片制版上, Decca所改良的动圈刻片刀,可以成功的将高频响应提升到每秒一万四千赫兹,大大提升了频响和信噪比,降低了失真度,在唱片业被传为神话。其后这一革命性科技伸展至音乐制作领域。1954年Decca发表划时代的"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 全频带录音技术,领先同行,以此制成的唱片在高频响应和音乐保真度方面都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在ffrr技术得到肯定之后, Decca唱片以LONDON这个品牌倾销美国,并迅速占领日本,拉美市场.50年代,Decca与德国德律风根(TELEFUNKEN)集团联合设立了一个以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机构,以TELDEC(泰尔迪克)为商标发行唱片,后来TELDEC唱片公司因经营问题转入华纳唱片集团。随着唱片工业由SP向LP时代迈进, Decca重新加入到唱机制造中,其开发的世界首枚全音誉微沟纹唱头在当年几乎成为新一代高保真音响的主要音源,配合发行的一些古典唱片被广泛示范,出尽风头。1957年Decca推出的副牌商标Argo至今都是古典老乐迷心目中优质唱片的代名词。1958年Decca和美国RCA,Mercury等唱片公司同步跨入立体声时代,古典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激增。事实上早在1954年, Decca就开始将部门母带以声道分离的方式录制,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将左,右声道刻在单一沟槽的两壁。在立体声LP幕后规格的商定中, Decca作为重要角色促成了这一国际规格的制定。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Decca发行的立体声LP一直被发烧友认定为音质纯净,毫无扭曲的高品质唱片。50年代末, Decca在先进录音技术和金字招牌般的录音品质保证下,开始发展宏大的立体声歌剧录音计划。由库肖领导的录音小组与索尔蒂爵士在维也纳展开长期合作,录制瓦格纳的矿世巨作《尼博龙根的指环》全集。这一史无前例的录音计划足足延续了五年,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它的出版在全球造成了空前的狂热,而且这套14张CD组成的《指环》全集在今天依然是唱片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宏篇巨著,但却引发了Decca在财政上的危机。70年代初, Decca不得不将股份出售给了宝丽金集团。加入宝丽金之后,由于得到巨大的财力支持, Decca迅速恢复元气,率先投入对数码录音的研究和使用,并继续在录音技术上独步一时。现在, Decca与同属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Philips和DG鼎足而立,并在录音计划的制定,艺人的行政,场地及技术问题上享有自主权,其出品的唱片在艺术,音响方面一直维持至高的品位。
早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 Decca公司的资深录音师威尔金森(K.E.Wikinson)先生便开始在广泛的实验中探索如何利用最佳的条件调合出清澄的音色和宽阔的舞台空间感。他认为,唱片上的音乐只有包含光辉开放的音响和一些细致入微的空间响应,才能让人感受到如临现场的愉悦,听到最鲜活的效果.几经实验,他炮制了一种独特的麦克风摆放阵式。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的麦克风及另一只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以将单点与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首先进行这种"麦克风树"录音实践的,是大名鼎鼎的曼托瓦尼乐团,至今他们那美到不可方物的弦乐音响都可令乐迷三月不知肉味。其后,这一麦克风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当中,以至于威尔金森在Decca乃至散见于美国Chesky唱片公司的大量唱片至今都成为发烧友搜寻不厌的目标。除此之外,造就Decca迷人录音特色的是其另一引以为自豪的录音原则。即古典录音都是在现场立即混音,以第一时间制成两声道的立体声母带。也就是说, Decca不会利用多轨录音的宽容性,在事后任意更动指挥原先已同意的声音。这种极端忠实于现场的制作精神对录音师的临场功力和音乐修养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Decca古典录音中那种可以透视并给予听者无限想象力的音场空间感;以及那种逼真呈现艺术家动作,走位以及戏剧化场景的真实效果,正是依赖于这一录音哲学而得到保证的.至于非古典音乐的录音, Decca于70年代开发的"四相位录音法"(phase-4)开创了多轨录音的先河。这种可以有机安排录像定位的制作手段给予后处理较大的自由。立体的效果同样令人惊讶,叹为听止。最重要的一点是, Decca的每一项录音工程对录音地点的选择都可谓煞费苦心。这一点甚至连录音场地的交通状况都可能被考虑在内。一般情况下, Decca都会在事前派专人对录音场地进行反复考察,确定后立即进行改建,包括舞台的结构,观众的座椅,隔声设备等都经过复杂的修整布置,以满足不同录音所需要的不同空间响应。早期Decca曾使用过的三座欧洲出色的音乐厅。后来都被证明是拥有最佳反射,混响时间的录音胜地。许多伦敦的乐团,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都在这些地方留下过千古不朽的名演,每一张唱片的音响都令人深爱不已。
Decca是世界上较早投入数码录音研究的唱片公司之一,早在1978年Decca的研发部门便开始采用18bit数码设备记录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后来, Decca在数码剪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ADRM数码复制技术被认为是对珍贵的模拟录音最可以信赖的保存方式,这种重新数码化的母带保存技术可以将老录音去芜留菁,呈现最迷人的效果.1999年,Decca出版了"Legends(传奇)系列"唱片 ,由宝丽金·环球集团与英国Data Conversion Systems(DCS)录音室合作,经英国原厂授权,采用DCS 的954数码系统进行24Bit/96KHz格式化处理,128倍频取样,使Decca的历史名盘以CD版本咸鱼翻身,重见天日。从安塞美的历史名演,到索尔蒂《指环》大全集;从威尔金森那一张张难以超越的伟大录音,到九十年代Eclipse,Weekend等系列物美价廉的"超薄小双张"。几十年来, Decca与人们共同分享着她的努力,她的成果,她那沁人心脾的美丽声音。无论录音技术何去何从,发烧友们可以相信:只要Decca还在出版唱片,就绝对可以找到值得珍藏的极品。
DG唱片公司
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全称为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德国留声机公司), 是宝丽金集团的旗舰公司,1898年成立,总部位于汉堡,旗下拥有Archiv(阿奇夫)等众多子公司,员工上万人。如果您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那么DG的名字对您来说一定是如雷贯耳。DG唱片公司的前身为1898年由德国人E贝纳林在其家乡汉堡成立的德国留声机公司。当时她属于英国留声机公司(EMI,同为贝纳林所创)的分公司,其股份大部分在英国人手里,主要是将从英国运来的母盘加工压制成唱片.后由于一战的爆发英,德成为交战国,德国政府将英资DG公司接收,从此她便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1941年,西门子公司取得DG公司经营权,并改名为Polydor International,1962年西门子与飞利浦两家公司将其下属的DG与Philips合并成为DGG/PPI集团。1972年,DG与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正式合资组成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唱片帝国-宝丽金(Polygram)集团。
DG公司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但我们所熟悉的黄色郁金香商标却只用了50年而已,因为DG是"唱片之父"贝纳林先生一手创立,因此1909年以前DG用的是"一个小天使坐在圆盘里"的图案做商标,也曾与英美两家兄弟公司EMI和RCA共同用过"白色的Nipper小狗侧耳倾听留声机"的商标,直到二战结束之后,DG才完全切断了这些关系,于1949年启用了新的郁金香花冠商标.在二三十年代,DG还设立了一个在国外发行唱片的宝丽多(Polydor)商标。现在这个大家所熟悉的长方形黄标是由著名的商标设计大师汉斯·多米茨拉夫在1949年设计的。今天这个黄色的郁金香花冠几乎已经代表了DG的精神,也成了这个百年老牌的骄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早在1913年,DG便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交响曲的录音,这是由指挥家尼基许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在只有慢速唱片的八十多年前,这套以四张八面SP发行的唱片堪称划时代的创举。此后,被誉为和莫扎特具有同等天才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于1917年也在DG录下了他生平的第一张唱片。1920年,年近25岁的钢琴新锐肯普夫出现在DG的唱片目录上;1926年,尼基许的继承人富特温格勒在DG完成了他的第一张录音。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造成德国经济急速萎缩,DG无力承受危机,于1937年宣布破产,开始由德意志银行和著名的电气厂商德律凤根接管业务。由于两大财团的支持,DG德以继续营运。1938年崭露头角的卡拉扬在DG录下了自己的首张唱片莫扎特《魔笛》序曲。希特勒掌权后,德国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大企业皆收归国有,于是,DG变成了纳粹第三帝国御用的唱片部门。1944年的一场空袭中,位于柏林的DG总部被盟军移为平地。在充满罪恶的纳粹统治下,DG的唱片文化流于形式,必须高唱雅利安人的"伟大传统"。指挥家福特温格勒在这种形势下沦为纳粹傀儡。战后,DG在盟军的协助下迅速恢复元气,总部虽被炸毁,但工厂逃过一劫。富特温格勒被判无罪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DG留下许多重要录音。此外,匈牙利籍指挥家弗里柴伊开始与DG合作。年轻的歌唱家费雪·迪斯考在DG初露锋芒;而作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指挥家,伯姆也于1953年加盟DG,成为其下专署艺术家,此后三十年间,他佳作迭出,被认为是诠释莫扎特的权威。
1958年,DG开始采用新开发的立体声录音技术。次年,卡拉扬从EMI回归,录下他在DG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英雄生涯》。自此,卡拉扬与DG维持了三十年的合作关系,完成了三百次以上的录音,并销售了超过一亿张以上的唱片,是DG的头号干将。1961年,DG力推女钢琴家阿格里奇,结果一炮走红,名震全球,她除了极少数唱片分散于EMI和Philips外,所有录音几乎都集中在DG。70年代初,意大利人阿巴多开始为DG青睐,被认为是极有潜力的指挥家,果然,他不负众望,在卡拉扬去世后立即填补了DG和柏林爱乐阵容上的空缺.此外,同样来自意大利的钢琴鬼才米开兰杰里在DG留下过五张旷世录音,而年轻的钢琴家波里尼也在DG开始了他的唱片生涯。波恩斯坦的加盟在70年代末给DG注入了高昂的士气,其马勒交响曲几乎成为本世纪唱片艺术的极典。
此后,不计其数的大师巨匠齐聚DG旗下。可以说DG公司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采取"明星主义"的制作方针是息息相关的.该公司的演绎阵容之强大几乎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旗下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一流乐团;指挥包括了本世纪几乎全部的指挥大师,如伯姆,卡拉扬,伯恩斯坦,阿巴多,克莱伯,朱里尼,库贝利克,富特温格勒,穆拉文斯基,莱文,弗里乔伊,巴伦伯伊姆等;小提琴家穆特,阿卡多,杜梅,米尔斯坦,祖克曼,帕尔曼,克莱莫尔等;钢琴家阿格里奇,霍洛维茨,皮尔斯,乌格尔斯基,肯普夫,波利尼,吉列尔斯,齐莫尔曼,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青年大提琴家王建也在该公司麾下.在乐坛大师逐渐凋零的今天,DG扶植起的新秀已挑起了大梁,夏汉姆,普列特涅夫等新辈都极俱资质,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大师级人物。有了如此强大的阵容,也使DG信心百倍的制作了让人叹服的规模宏大的全集唱片。比如1979年纪念贝多芬的全集12卷共79张唱片的"贝多芬大全集"和1973年放行的全套10卷共93张唱片的"交响曲大全集"等。
众所周知,一个录音的成败优劣,除音乐家之外,事前的企划同样重要.在此方面,DG的历任制作人都可谓才智杰出,其中杰得斯可算是DG幕后的一代俊彦杰得斯是历史上一位身兼指挥家与制作人的成功范例.今天让我们赞叹不绝的许多DG名盘大部分出自他手。这位精于歌剧的指挥家早年在欧洲小有名气,1956年受邀加盟DG后专门负责唱片录音的策划和艺术监督。由于专业出身,他运筹帷幄,极易与音乐家沟通细节,达成共识.从1960年开始他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制作了不计其数的录音,为DG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音乐宝藏。在杰得斯退休后,赫许博士成为DG重要的幕后功臣。70年代,卡拉扬开始成为乐坛主宰,其多半录音便是由赫许博士规划制作,而另一位制作人韦伯亦与之有着同等地位。
作为当年DG的首席录音工程师,赫曼这个名字不可不提.从60年代开始,赫曼掌握了DG的所有重要录音,直到卡拉扬的最后录音都是由他操刀。三十年来,赫曼一手创造了DG唱片独特的音色高贵昏黄,淡雅朴素.虽说其录音哲学未见得能讨好所有顾客,但他塑造的不俗音色与DG高雅的黄色郁金香商标正好相得益彰,给人以见黄标如闻其声之感。近年母带转录技术进步,很多人这才发现,赫曼的许多录音竟在CD上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靓声。可以说赫曼见证了DG最鼎盛的三十年,同时也为无数伟大录音留下了不朽的烙印。他的名字是DG高贵音色的保证。
虽然身为唱片工业的先驱,DG在50年代面对当时新出现的立体声录音,却显得有些反映迟钝。由于刚从二战悲惨的泥沼里爬出来,DG当局者的作为相当保守,相比其他英美同行,DG的立体声录音起步较晚,技术一直未能迎头赶上。到了数码录音时代,DG也并未抢得先机,据说若非卡拉扬强势要求,DG恐怕又要落于人后。虽说赫曼营造的美声已经赢得现代发烧友的承认,但一些资深的唱片迷心知肚明,在所谓"录音黄金年代"中,DG的录音号召力明显不敌Decca,RCA,Mercury和EMI.姑且抛开录音科技的成就不谈,光就唱片的音响效果而言,以赫曼为首的DG录音部门对声音的看法也与当时英美其他唱片公司有着很大差异,这大概也是美国TAS榜单上很少见到DG唱片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由于坚持自己独特的音色取向,据说DG曾一度遭到竞争对手的强烈挑战,仅因为旗下大师如云,才力保地位不摇。这种情况一直到90年代初才有了变化。DG在总部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4D,一下子扭转了DG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 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1bit,后来更改金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bit 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 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今天DG以4D方式制作的录音已在几百种以上,成果早已倍受世界乐迷肯定在4D技术成功开发之后,DG有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原像比特处理"(Original-lmage Bit-Processing)的科技,用于翻制旧有的录音母带。这种技术首先被应用于纪念卡拉扬逝世的《黄金卡拉扬》系列。由于OIBP与4D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剔除老录音噪声大,亦可令DG在数码录音早期生冷的唱片音色变得高贵圆润,给许多珍贵录音宝藏以崭新的面貌。最近,DG发行的贝多芬全集,2CD系列以及"大荷花"CD版都采用OIBP技术再制,据说声音表现极为优异。因此,今日的DG唱片,在艺术和科技上皆达巅峰,是古典乐迷所共求的珍品。
九十年代,面对全球唱片业的大萧条,DG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巩固着古典音乐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一方面,DG充分发挥自己早年所留下的珍贵录音资料,运用先进技术使许多经典录音重见天日.比如"黄金卡拉扬系列","二十世纪大师原音系列",大花版系列等都很受欢迎,众多的"超薄小双张"更是令乐迷欣喜不已.另一方面,DG更加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市场的拓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比如最近DG公司与IT产业界合作开发了可应用于电脑Windows界面下的CD-Pluscore多功能唱片,把CD扩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领域,同时DG公司还于1998年出版发行了全球首张歌剧DVD"图兰多"(片号 DG 073227-2)。1998年,DG公司举行了盛大的百年庆典,出版了60张精选CD唱片,并推出了极为超值得"音乐黄页系列".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与市场冷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DG公司在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支持下新片迭出。其跨世纪的现代音乐家作品的"20/21"出版计划,"切里比达凯录音重整计划(60 CD)"以及全套25张的"卡拉扬纪念专辑"都是令人叫绝的大手笔。人们相信,DG这个唱片品牌将在下个世纪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EMI唱片公司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1897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在全世界14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其下拥有Captial, Apple, Virigin, Parlophone , Liberty, Blue 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国唱片业的龙头公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流行与古典领域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初,与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华纳音乐合并,共同组成了新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团。
在古典音乐领域, EMI的演绎阵容包括了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指挥大师穆蒂,普列文,巴比罗利等;小提琴家梅纽因,帕尔曼等;大提琴家杜普蕾等;歌唱家卡鲁索,卡拉丝等;钢琴家里帕蒂,阿什肯纳奇等;指挥大师卡拉扬,富特温格勒早年也曾与该公司合作。在流行音乐领域, EMI记载了流行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旗下拥有著名的The Beatles甲克虫,Backstreet's Boys, Michael Learns To Rock,Richard Marx, SexPistols, Beach Boys, Crowded House, Kraftwerk, Massive Attack, Kate Bush以及华裔小提琴家陈美,音乐剧皇后莎拉·布莱曼等众多著名流行音乐人,我国的著名歌星王菲,那英等也在该公司麾下。
提起EMI 的历史,也十分耐人寻味.那是在1897年,一个叫威廉·巴里·沃恩的英国律师作为美国留声机发明人艾米利·贝林纳的全权代表前往英国设立公司销售刚刚问世没多久的留声机与唱片.1898年,他在伦敦的一家酒店签下合约,以5000英镑(也有说法是15000英镑)的资金买下了贝林纳的留声机在欧洲的专利权,并创立了一家叫Gramophone Company(留声机公司)的公司,业务内容依然是贩卖贝林纳的留声机与唱片。这家公司就设在著名的柯芬花园附近,他们的第一批生意就是向艾米利·贝林纳出口商品。很快,他们在德国的汉诺威拥有了自己的压片厂,这个场地也正是后来宝丽金的CD压片基地。此时,英国有一个画家法兰斯·布劳德画了一幅画,内容是一只叫Nipper的小狗对着爱迪生的蜡盘式唱机倾听声音。原先,他想将这幅画卖给爱迪生公司,不了遭到拒绝。1899年,这幅画被Gramophone Company慧眼独具的收购,价钱只有区区50英镑.当然,后来画家又得到了50英镑的版权费,并把原来爱迪生式的留声机改为柏林纳的盘式留声机,这样Gramophone Company便拥有了这幅画的版权。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声音),正是这幅当时很不起眼的画成为了今天全世界乐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EMI和RCA两家唱片公司的"狗听喇叭"商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说Gramophone Company以"狗听喇叭"为商标发行的第一张唱片的内容竟是唱片公司隔壁餐厅里的一名女侍的歌声。而第一个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的艺人叫Albert Chevalier,据说他的版税少的可怜:每卖掉一打唱片才可赚一先令。1902年,一代歌王卡鲁索开始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合作,版税可观了许多,但其数字在今天看来肯定也会让人笑掉大牙的。1909年, Gramophone Company 开始以"狗听喇叭"商标正式出版唱片;1910年,"狗听喇叭"商标完全取代了Gramophone。不久,于1900年成立的Columbia Phonograph(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便成了Gramophone Company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三十年,直到1931年,两家唱片公司决定强强联手,合并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简称EMI。从此将英国的唱片工业带入了新的境界。短短几年功夫,EMI就在全世界19个国家成立了分公司,而且还包括中国。那是EMI所收购的法国Pathe-Marconi唱片公司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录制过很多的中文流行歌曲,极为深入人心,当年如雷贯耳的周旋,胡蝶,聂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进步音乐家无不云集EMI。现在EMI在中国之所以称作"百代",也是因为这家法国公司Pathe的音译而且直到今天,位于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当年在中国设立的这个分支机构。言归正传,EMI在全世界共设立了50座工厂,一举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唱片公司。1937年,指挥大师富特温格勒开始与EMI合作。此后,除了同在英伦的Decca,德国的DG,美国的Victor(RCA)和CBS之外,世界录音工业几乎全部掌握在EMI手中。二次大战后, EMI仍居唱片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1955年, EMI收购了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并于1957年在英国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在50年代, EMI幸运的拥有一位唱片制作的奇才瓦尔特·李格。这位伟大的制作人也是著名女高音施瓦科普芙的丈夫。由于李格的高品位,使得EMI在这个年代留下许多价值绝伦的优秀唱片,他甚至一手捧红了当年因涉嫌纳粹而倍受调查的卡拉扬,使之渡过危难时期,一举成为欧洲乐坛的盟主.在60年代, EMI又培养出一对制作,录音的最佳排档: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这两个人配合上那时与Decca唱片公司合租的著名录音场地Kingsway Hall,为唱片迷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录音。那些具备天碟音效的唱片至今仍是发烧友收藏的目标。除此之外,当时全世界最出名的音乐家几乎都被网络在EMI的旗下,从卡拉扬,克伦贝勒到卡拉丝,The beatles等。
EMI录制的唱片一直以其专精的音乐路线直指艺术尖断,在音乐价值的含金量上一致公认。也许正是因为EMI的唱片音乐太棒了,这家最早投身录音工业的公司,对于录音品质的要求显得并不怎么在乎。也许在他们眼里,纯粹的以发烧录音去标榜唱片,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商业做法,对于伟大的音乐,十分小儿科。在50年代, EMI是最慢接受立体声录音的大唱片公司,相对于大胆创新的美国同行RCA和Mercury,以及英国的竞争对手Decca, EMI对于新科技的迟钝反映尽现英国贵族式的严谨和保守。60年代, EMI"黄金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总算为发烧友带来了一点点喜悦,他们炮制的唱片拥有一流的音色和绝佳的平衡度,不过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制作,似乎仍缺少音场无限深阔,动态无限庞大的Hi-Fi立体感。这些唱片宜细细品味,却没有让人顺时排案惊奇的烧爆效果。比起RCA的"Living Stereo",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或Decca的"FFRR","FFSS"来,"双克里斯朵夫"所录制的天碟在数量上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没成多少气候。
倒是1955年被EMI收购的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可以勉强为EMI挽回一些面子.Capital唱片公司成立于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领域名气响亮,1949年他们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为口号投入古典LP的制作,曾经发行过一些音效不错的单声道唱片。Capital对于立体声录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们在加洲为喜欢录音新技术的指挥大师斯托柯夫斯基录下了一些立体声录音,效果烧爆,名声大噪。此后,史坦博格,米尔斯坦,林斯朵夫,拉宾等名家将Capital的招牌烘托起来。到了1959年, Capital的总资产暴涨到8500万英镑,奠定了他们在美国唱片业中的地位。要知道, EMI当年以300万英镑买下Capital时,总裁Lock Wood还被董事会批评买亏了,现在看来,多亏Lock Wood有远见,才没有使EMI在TAS发烧天碟榜上全军覆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Capital当年的录音器材,你会发现它们几乎就是RCA录音室的翻版:Neumann U-47,M-49/50麦克风;Ampex 300 1/2英寸录音座,一件件都是黄金录音年代创造靓声录音的标准装备。然而在录音风格的塑造上, Capital似乎又和Mercury有点相似。他们的唱片都有音场向前的表现,木管色彩鲜明,铜管的动态冲击力惊人。只是的弦乐部分倾向于温暖浓厚的音色,较深的音场表现据说比Mercury略胜一筹。
40多年后的今天, EMI以将Capital当年的这批原版母带挖出来重新制成CD,满足新一代无缘享受LP的发烧友。EMI再版的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对当年Capital录音时的麦克风架设详加说明。尽20张CD中包括有在TAS棒单上大放光彩的斯托克夫斯基的珍贵名盘。这位"以音乐为手段,音响为目的"的管弦乐大玩家,在Capital的这套唱片中尽现与众不同的音乐观,高贵庄严,平顺滑爽的音响美学以及震撼感官的魅力几乎可令全体发烧友拜服在地。
除了Capital,来自日本的"东芝EMI(TOSHIBA-EMI)"的一系列唱片制作均可引起发烧友的重视。"东芝EMI"的这批以2088为型号的CD唱片动用了20Bit/88.2KHz数码科技重整模拟录音时代的古典名盘,动态,细节均较普通CD高出一筹.原先EMI大部分录音中不太讨人喜欢的音色干,音场窄,堂音少的弱点在这批日本版的2088系列中大有改观。
在流行音乐发面, EMI拥有Hi-Fi史上尚堪称奇迹的平克·弗络伊德的发烧名盘。此外,学士合唱团,国王合唱团,World Music团体阿迪马斯等在EMI留下的不朽录音也值得发烧友珍藏。在70年代后,大大小小的唱片厂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带来了一次次市场的重新分配和巨大冲击。EMI无疑已经无法独揽天下,但仍是唱片业不可忽视的巨人。1980年(也有说法是1976年)EMI与英国电机名厂索恩合并,改称"索恩-EMI公司",顿显活力,规模倍增。1982年,与东芝公司合作在日本推出第一张CD唱片;1985年, EMI成立了自己的CD压片厂,目前已经增至七个;1990年,成立欧洲发货中心,统筹全球古典唱片的配销。1991年3月,EMI创立的专门的古典音乐厂牌;1992年废除了原来的"Angle(天使)"和"狗听喇叭"商标,改以新的EMI Classics商标;同年投入数亿英镑巨资购入英国Virigin唱片公司。1996年6月, EMI宣布脱离索恩-EMI公司。
在资深发烧友心中, EMI永远是经典的代名词。他们囊括了本世纪前叶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家,以及当时三分之二的优秀录音曲目。在战后也集结了当时控制整个音乐时代命脉的老中青三代乐坛精英,是唱片工业的一代盟主,与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其下的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一样,EMI近年来出版发行了不少的"超薄小双张"。1997年,EMI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旦,出版了11张珍贵的精选唱片.1999年, EMI又全新推出了"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原音)"系列唱片,采用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最先进的ART母带处理科技,将自己早年各个时期的历史名盘再版成24Bit/96KHz格式的CD。2000年,EMI与华纳音乐集团合并,共同组成了规模超过环球音乐的唱片帝国。尽管近年来随着前辈音乐大师们一位位的谢逝,以及包装和制作手段与对手相比较已显颇为保守,EMI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对于一个想找到最好音乐的人而言, EMI淡薄的商业味正好昭示出:这是一家只卖音乐的公司,货真价实。
MERCURY唱片公司
1945年由格林在美国创立。其出版的曲目广泛,既有古典,也有流行与爵士,在该公司出版的唱片上,我们常会见着一句LIVING PRESENCE的英文,其大意是"身临其境"或"现场感"。其来历是,1951年4月,录音师法恩为库贝利克指挥艺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图画展览会》一曲进行录音时,一改以前使用三支话筒而只用一支话筒进行录音。唱片发行后,其精彩的效果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的著名乐评人塔伯曼评论说:令人觉得好象在现场听音乐会(Living Presence),于是该公司便将这句话用作其新发行的奥林匹亚系列的副标题。后来该公司又首先采用35mm电影胶片用作唱片录音,此举又成为录音史上的一大突破。1961年,该公司被飞利浦公"收购,成为其旗下之一员猛将。
NAXOS唱片公司
1987年由HNH公司总裁海曼在香港成立,隶属于HNH公司。该公司的特色是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质量。其创始初期主要就是针对购买力较低的亚洲市场,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公司。该公司曲目选择宽广,并以将NAXOS发展为古典音乐百科全书作为追求的目标。其主力是东欧的演奏新秀。
PHILIPS唱片公司
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的创始公司,1950年成立,全名是NV Philips PhonografischeIndustries(简称PPI),隶属荷兰飞利浦电气公司,1972年改名PHONOGRAM,1983年有更名为Philips Classics Productions,90年代又改组为Philips Music Group。其下拥有美国Mercury等子公司。在古典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和俄罗斯基洛夫歌剧院;指挥家海丁克,柯林带维斯,穆蒂等;钢琴大师布伦德尔,阿劳,谢林,内田光子等;小提琴家莉拉·约瑟夫维茨,幕洛娃等。而且我们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也与该公司合作。在现代音乐领域,Philips拥有Pual Munriat轻音乐团,Secret Gardan演奏组,钢琴怪杰Eiton John等艺人,实力同样非同小可。近年来,Philips公司面对全球的唱片业大萧条,出版了不少DUO"低价超薄小双张"CD,与斯坦威钢琴厂联合推出的"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典藏系列"共计100张,汇集了20世纪最伟大的70位钢琴大师的精选,尤为超值早年所发行45辑共180张CD的"莫扎特逝世200周年全集"至今也仍被人津津乐道。而且Philips公司出版的音乐视盘也很有名。
POLYGRAM集团
PolyGram(宝丽金)的起源和EMI一样,也是Berliner的 Grammophone留声机公司。Berliner在德国成立了他的分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e Geselischaft,简称 DGG。一战期间,由于英德是交战敌国,德国政府便将英资公司 DGG收归国有。战后,Berliner的HMV公司卷土重来,在德国成立了分公司 Electrola,但 DGG却保留了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使用权。但由于这个名牌商标在德国以外地方的使用权归EMI所有,所以在二、三十年代 DGG设立Polydor品牌,作为出口唱片之用。1940年, DGG为德国工业巨子西门子公司收购。二战之后, Polydor改为流行音乐商标,而DGG作为古典音乐唱片专用,但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为 EMI收回。但Polydor和DGG只是宝丽金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来自荷兰公司 Phonagram。该公司1946年成立,1950年为 Philips(菲利浦)集团收购。Phonogram 由于50年代获得欧洲 CBS唱片的发行权,事业开始扶摇直上,收购了美国的 Mercury唱片公司之后更是如虎添翼。1962年,西门子和菲利浦决定将他们的唱片机构合并,于是Polygram(宝丽金)宣告成立。60年代是宝丽金事业的起步阶段,他们拥有Dusty Springfield、Cream、Bee Gees、The Who、Jimi Hendrix 等著名歌手和乐队。70年代,宝丽金收购了MGM和Verve等公司。后来,在席卷全球的迪斯科中宝丽金大显身手,ABBA、Bee Gees、Donna Summer到后来的Bananarama,均使宝丽金财源滚滚而来。80年代以后,宝丽金不断通过收购兼并其他公司而扩充实力。1980年收购了 Decca,1990年收购Island和A & M,1993年收购Motown。宝丽金在东南亚的发展最为成功。
RCA唱片公司
其全称为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创立的一家广播公司,简称RCA。1929年RCA因收购了著名的Victor即胜利唱片公司(1901年由约翰逊与贝林纳共同组建)而正式踏入唱片界,并成立了RCA Victor唱片公司发行唱片,在其发展中曾删除过Victor字样与小狗商标(1901年胜利公司获得小狗商标的使用权),但后来又恢复原样。1987年RCA被BMG集团收购,成为其旗下的主力军。RCA的唱片依标准的不同分为红、金、银三种印鉴系列:"红印鉴"表示该公司的唱片的最高境界,说明其演录皆为一流水平,并表明其演奏者已属大师级之列的人物;"金印鉴"则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之录音,其主角皆是老一辈大师级的艺术家:"银印鉴"也是一些大师们的录音,但有售价较为低廉这一特点。由于拉赫马尼诺夫、海飞兹、鲁宾斯坦、托斯卡尼尼、明希、莱纳、霍洛维茨、普烈文、帕尔曼、塞尔金、阿巴多等等高手曾与其有过密切的合作,所以才给RCA提供了无比丰富多彩的唱片资料库。
TELARC唱片公司
TELARC唱片公司是美国一家小规模唱片公司,历史不长。以出品高质量的全数字录音而闻名。在广大乐迷、尤其是发烧友中深受喜爱。该公司的录音很有特色,音色通透、动态凌厉、音场开阔。管弦乐的音质表现最佳。泰拉克的录音保真度极高,他是最早实行PCM录音的唱片公司。在CD格式还未出现时,泰拉克就储备了大量的数字母带,数字时代到来后,他将其转录成CD录音发行。去听"西部大赶集集"和"1812序曲"其中真枪真炮的录音就是泰拉克录音风格的一种体现。泰拉克的录音范围主要包括通俗管弦乐、爵士乐、钢琴独奏、交响乐。合作乐团有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伯林爱乐、美国其他一些交响乐团。泰拉克的通俗交响乐的录音很有特色,而这正是指挥孔泽尔和辛辛那提水乳交融般协作的结果。他们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流行音乐,将古典和流行巧妙的结合起来赋予严肃的交响乐另外一种轻松自然的风格,使其更加贴近大众雅俗共赏。近年来,泰拉克的曲目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层出不穷,而我们也将能听到更多用数字组成的动听音响。泰拉克已经成为高品质录音的代名词。
TELDEC唱片公司
1950年成立于德国,其名字是由TELEPUNKEN公司之TEL与英国DECCA公司之DEC组合而成。由于TELDEC的前身是TELEFUNKEN,所以,我先从TELEFUNKEN谈起。该公司的前身又是一个叫ULTRAPHONE的唱片片公司(约1928年成立),后由于一战后经济萧条至使ULTRAPHON公司于1932年将经营权转让给德国的一家电气制造公司TELEFUKEN(特律风根)。就这样,TELDEC公司的前身特律风根公司就成立了,并成功地出版了一系列名扬乐坛的唱片,二战后,特律风报与迪卡公司签约进行合作,后来干脆于1950年将原名改变成TELDEC这样一个新品牌,这样TELDEC(特得克)就正式诞生了。该公司(含其前身)曾出版过一个名为 DAS ALTE WERK的古乐系列(1958年),并轰动了当时乐坛。该公司旗下具有哈农库特、莱翁哈特、卡尔·李希特等大师为其冲锋陷阵,并与其它许多名家名团有过频繁的合作,使其成为著名的唱片公司之一,现在TELDEC属于华纳集团之一员。
WARNER公司
WEA(华纳)公司。WEA 的全称是Warner Brothers/Elektra/Atlantic公司,是当今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中唯一家美国公司。Warner Brothers 本是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之一。1930年收购了Brunswick 公司后进军唱片业。从30年代至50年代,华纳公司在唱片业的经营方面很不理想,60年代初Everly Brothers的投奔才使华纳在唱片业上初获成功。随后Peter、Paul And Mary、Frank Sinatra、Kinks 等的加盟更使华纳的唱片事业渐成规模。1968年Warner Brothers 收购了Atlantic及其下属的Atco和Cotillion 公司,1970年兼并了Elektra,至此,作为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之一的 WEA正式成型。WEA 旗下拥有众多著名歌手和乐队,Prince和Madonna 更是华纳的台柱。Elektra 由Jac Holzman 在50年代创立,旗下著名乐队和歌手有The Doors、Bread、Judy Collins等。Elektra 附属的Asylum公司由David Geffen在1972年创立,旗下拥有Jackson Browne、Joni Mitchell、The Eagles和Linda Ronsstadt等知名歌手和乐队。1973年华纳收购了Asylum,并成立Elektra/Asylum分公司交由David Geffen 管理。David Geffen在1976年告退,1980年复出后成立了Geffen公司,起先也由华纳代理发行。在80年代华纳曾谋求与宝丽金合并,但因美国的"反托拉斯"的制约而未果。当今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发迹虽有先后,但都是通过不断地收购、兼并其他唱片公司逐步壮大的。而且发展至今均已从属于更大的集团公司,如 WEA华纳属于时代-华纳集团,宝丽金属于西门子/菲利浦集团,EMI 属于科艺集团,Sony(CBS) 已是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部分,BMG的背景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香港雨果(HUGO)唱片公司
"正大国际"旗下一家以录制中国民乐而闻名的唱片公司.1987年由音乐家出身的易有伍先生创办.其特色是以出版中国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管弦乐作品以及由中国人演奏或指挥的外国音乐,其核心便是以"中国"二字为其一切制作选题的出发点.十年来该公司一直不遗余力的开拓录音新领域;发掘,培养中国音乐人才.通过雨果的唱片发行,许多中国或华裔音乐家得到了鼓励和重视,而且还带动了一批新生代音乐人的成长.可以说,雨果与"台湾风潮"和"西曼?马可波罗"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以及华夏音乐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目前雨果阵容强大,旗下云集了吴兆基(古琴),陈培勋(作曲)曹桂芬(古筝),夏飞云(指挥),朱哲琴(歌唱),张维良(埙,萧)以及陈蕾士,李汴,邱雾,戴琦,罗小慈,祁瑶,林乐培等众多民族音乐艺术家.而且,雨果还与华裔小提琴家薛伟,华裔大提琴家兰洁,钢琴家许忠等华人艺术家广泛合作.同时,雨果旗下还拥有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华夏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青岛少年儿童合唱团等优秀的艺术团体.
多年来,雨果公司在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这为众多民乐发烧友的唱片收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24Bit/192khz的取样率和先进的录音器材都可称得上"世界顶尖".雨果公司的当家录音师易有五先生生于新加坡,1977年到香港中乐团任演奏员,后又在香港音统处任二胡教员与乐队指挥,1984年后又从事音统处推广组的工作,1987年创建了雨果唱片公司,如今易有伍先生的录音水准在全亚洲已经是有口皆碑的.
雨果公司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唱片有:"HRP7"系列(中国音乐以及由中国人演绎的外国音乐作品);"HRP9"系列(中国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经典作品);"KG奇雨果"系列(由中国人创作的New-aged新音乐作品);"LT莲花版"系列(通过精心挑选并高于普通CD制作水平的一批在演奏上以忠于原作为特色的民乐作品);"金碟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