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韩钟恩教授首先向参会者依次介绍来访学者,并对各位学者及与会者的到来表示感谢。接着,杨立青院长致词,他谈到:乐器学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对乐器的使用与人文背景的关注对乐器学带来挑战,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乐器学再思考——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乐器研究的新途径]》各位的来访对我们的乐器研究来说是很好的帮助。在本院,乐器学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如本院拥有东方乐器博物馆,如何加强博物馆建设也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之一。E-研究院是本院重点学科项目之一,在学校他们有许多的学术成果,我们也定期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到校,这对学校的研究做出诸多努力,相信学者们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些会推进我们乐器学的研究,祝研讨会举办成功。
洛秦教授在之后的发言中首先表示了对领导及与会者由衷的感谢,接着他又说道: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我们举办了几次会议,如草原会议,长三角地区的会议,多视角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研讨会,以及这次乐器学的学术会议,从这些会议看,我们E-研究院不仅注重对宏观论题的研究,我们还关注具体的研究论题,如本次的乐器学会议。鉴于音乐人类学的特性,与E-研究院的研究主题,我们注重的是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虽然这次是乐器学的研讨会,我们关注的是乐器论题的文化意义。
会议的第二部分为主题发言,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1、乐器近代史——人体打击乐器old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Organology
主讲人:Margaret Kartomi教授/Manash大学,澳大利亚
Margaret Kartomi在发言上谈到了世界上的乐器分类,并指出在20世纪后期,人们意识到民族语言性最强的族群不仅发展出了一套他们喜闻乐见乐器的概念、本质和意义,而且还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乐器分类体系,这些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和他们对音乐与人生的理解。在有些地方,通过打击人的身体来演奏音乐,因此产生了能归类于音乐乐器的人体打击乐器。Margaret Kartomi阐述了人体打击乐器属性的理论,及其在全球各地的形态,包括东南亚(特别是亚齐),南亚、西亚和中亚,地中海地区,北美洲和欧洲。
2、感观、音乐和物质文化
主讲人:Chris Gosden教授/牛津大学,英国
作为考古学家的Chris Gosden谈到自己将研究领域转向音乐,是因为他关心人类的文化如何形成文化的差异,并对人们如何参与并感知世界,如何形成人类的经验产生兴趣。他认为从听觉到对于节奏的感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体,同时它又创造了深刻的情感体验。Chris Gosden将目光着眼于音乐的史前史、物质要素及其含义,认为这些能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和物质文化。
3、古代中国竖琴与佛教的关系克孜尔竖琴的图像象征
主讲人:谢瑾/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学位候选人,中国
谢瑾认为中国古代的弓形竖琴不仅曾作为乐器而存在,且已成为佛教的一种符号,它除却具有娱乐的作用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佛教法器的功能。谢谨以克孜尔壁画中大量出现于佛教背景中的竖琴为切入点,阐述其所蕴涵的象征性意义,并结合汉文佛经、历史文献与其他佛教图像资料进一步分析古代竖琴与佛教教义及其传播路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