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写作问题有关讨论  

为庆贺钱仁康 先生95华诞(上) 韩锺恩  

时间 2009421 18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中楼414  

【主持】王丹丹 讲师  

本次讲座是献给 钱仁康 先生95华诞的系列讲座之三,谈论的问题同在座各位密切相关,因为但凡从事音乐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写作问题都将是其最终落点,这也是 钱仁康 先生在70年学术生涯中有撰写了诸多著作的重要原因。写作,表面是技术性的,但实际上却是深刻的学术性问题,我愿借今天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考,跟大家一起讨论。  

讲座题目的拟定出于以下两个考虑:  

第一,2005年起 萧梅 老师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论文写作”,而后我进行了衔接开设了“学位论文写作”,开课情况表明,尽管所有选修此课程的同学都将面临写作任务,但涉及具体的写作本身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与论文指导过程中,同学们对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如何选题、取材、写作、避免犯规操作等还知之甚少。这是促成我讲这个题目的原因。  

第二,我为200811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撰写的提交论文约7万字之长,其篇幅似乎早已超过了作为会议论文本身的功能,更像是一份具有规模性结构的备课笔记,尽管我谈的是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但这一内容与音乐学写作有密切关系。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讲授课与讨论课比重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作为主课老师,应当在自己备课、讲课与讨论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数量相当的、确凿可靠的、能够引发他们思考的材料。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是,与其让学生多听我讲,不如为学生创造更多他们自己说的条件。而在材料累积的过程中,我已无意充当了“档案管理员”,这是福柯的术语,他认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员。这使我回想起1987年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之初,刚刚主事的 黄翔鹏 先生提出两个口号,一是以资料为中心,二是开门办所。当时大家对前者表示不太理解,但坚持数年之后发现,最初对资料工作的理解过于狭窄,它乃是音乐学专业安身立命非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资料工作做不好,不会找、整、读资料,也就不可能进行写作与研究。这也是触发我讲这个内容的重要原因。

一、基本理念与要求  

首先我要做一个正名,即为什么要把“论文写作”改成“音乐学写作”,理由很多,最简单的原因是“论文写作”不仅是从事音乐学的人所必须掌握的,我们要把自己的特点加进去,于是暂且用“音乐学写作”来替代。  

(一)、基本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多种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综合性,其中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1、基于音响层面的感性体验:如果脱离了音响没有得到确凿的感性体验,那么写出的东西就会远离音乐;  

2、基于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我们不是普通的爱乐者听完就了事,还要深入地分析它,例如上周杨燕迪老师将肖邦短小的即兴曲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这当中就需要技术性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则只能是聆听、感悟,体会而已。 

3、基于事实层面的历史叙事;  

4、基于逻辑层面的理论陈述:与掌握历史史实直接进行叙述的历史叙事不同,理论陈述可以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但更多是如何通过理论的话语讲出道理,因此必须符合逻辑;  

5、基于语言层面的文法修辞:即以书面形式体现的文字语言最后要通过文法修辞展现出来。语言表达要通顺,易懂,而包含某种情感性,有思想亮度则是更高的要求。  

6、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创新:方法论是高于上述五个层面的,由于可以以不同的方法看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出新,但这仅限于低水平的创新。  

至少就本科教学而言,在这五个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个别指导以及学生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具备并体现出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合理的意义诠释能力、确定的风格判断能力、纯熟的理论表述能力。  

(二)、能力培养  

需掌握的有:  

1、  选题能力:选择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论题的能力  

2、  取材能力: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与论题相关的各种材料和论据的能力  

3、  立论能力:从所占有的材料和论据中概括出具有科学性论点的能力  

4、  成文能力:以恰当的文体、合乎逻辑的结构与畅达的文字阐述论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会有阶段性或交叉性的贯彻上述能力培养  

(三)、论文要求  

最后呈现的论文应当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一定要求:  

1、论题有效:论题本身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尽管论题不同与标题,但标题仍可大致体现出论题的方向。在涉及学术问题时,要选择有效的论题进行研究。  

2、论点鲜明  

3、论据充分:掌握别人已经说过的来支撑自己,这种方式远远不够,而应是在自己的理论过程中要自己找到有充分依据的论据,例如较为严密的逻辑架构本身也是充分的论据。  

4、论证有力:它是表明论题有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重要环节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能力,通过论文写作体现理论论述的综合能力。  

(四)、学习环节与方式  

基础知识全面+局部细节清晰。  

通过看书、读谱、听声、说话、写字的学习与训练这五个环节进行只是与能力的储备。  

在人文科学的原创空间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学会充分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

照着说:我注六经。  

接着说:六经注我。  

换着说:经我互注,以我为主。  

借着说:六经注六经。

二、书写程序  

本科  

1、预备性层面:(1)选题,(2)取材,  

2、布局性层面:(3)前述,(4)提问,(5)立意,  

3、结构性层面:(6)结构,(7)概念,(8)推论,  

4、扫尾性层面:(9)修辞,(10)规范。  

1)选题:  

必须在选题过程中体现出有渊源关系的学科历史,且不断凸显自己的问题意识,即进行提问。这并非一般的对错问题,而是学术甚至学科问题。选择任何课题,都要对旁人或前人研究的深入程度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而不是仅仅避免重复别人做过的课题。  

选题必须进入到学科历史的链条当中进行,这也是音乐学写作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随意性写作的原因,它具有“身份识别”的要求,作者必须在特定论域中进行研究。  

2)取材:  

有一定数量、规模的文献,包括文字、音响及乐谱。教材性的、一般意义的工具书等不在其列,因为教材中的信息已被筛选掉很多,且完全中性化,学术含量较低。在数量与规模当中研究程度的高低已经可见一斑了。实际运用的,即在文章中有所体现的,包括直接、间接引用,以及仅引发思考的参考文献。本论域范围内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即经典性、前沿性文献,过于普及、陈旧的材料,如果并非经典的话,则参考的意义不大,提不出新问题。  

3)前述:  

概括学科和理论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提问准备条件。前述如果太简单,学术史便无法体现出来。低年级同学常认为综述程度太浅,急于创新,而事实上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创空间很小,所以古人才告诉我们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今人才告诉我们“要借别人的资源讲自己的话”。但综述不是仅停留在类似年鉴的写法上,还要进一步发现问题。  

4)提问:  

在综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学科意识与理论含量的问题,并且包含自己的研究伏笔。设立伏笔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保留余地,毕竟提出尖锐的问题时痛快,但也同样难于回答。  

5)立意:  

公开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即在文章中提出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何种问题,这里有创新的可能性,但不能无中生有。  

6)结构:  

即具体写作过程。围绕提问拟定论文提纲,提纲内部的通顺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反复考虑论文逻辑之间的关联性,用一句话方式进行凝练操作,对整篇文章、各个章节、章节之间分别用一句话予以概括,以此不断推进,最终理顺全篇。事实上在提纲过程中即可使用这种方式,反反复复磨练,当前后关系通顺后即可向下进行。用基本统一的笔调进行写作。  

涉及到某些具体问题:  

引用:直接引述别种材料。  

叙述:间接转述别种材料、或者直接表达自己观点。在一篇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有限的,同所运用的其他材料相比较,它们之间的比重类似于一首奏鸣曲的主题与大量经过的、展开的部分,主题只一句,而观点也仅有一个,抛出后,不断展开。  

诠释: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材料,进一步展示问题的实质,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论证:全面显示历史事实的厚度和理论逻辑的强度,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  

7)概念:  

作为一篇学术、学位论文应当有自己特定的术语概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继承沿袭已有概念,这部分数量最大;第二、对已有概念进行诠释重组,使之焕然一新,这部分数量较少;第三、也是最少量的,合理原创,但这类概念的给出要十分谨慎。  

8)推论:  

论证过程应当是具有严密逻辑的变换演算[1+1=2,而不是[1+1=1+1]的重复演算,即过程要清晰,这尚且容易做到,难的是[1+1=2→[1+1>2]这一步骤,即在尽可能清楚的情况下再多讲一点,创新与趣味的空间都在于此,这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如果说[1+1=2是确凿可靠的材料与充分有效的研究,则[1+1>2]需要的是据理力争的逻辑演进与强词夺理的能量跨越。大量的理论问题不是像史学一样只能期待出土文物,而是需要进入到逻辑程序进行推论。“理”必须通过强词来实现,即需要通过具有概括性的概念来把理站住,这样才有“据理力争”的可能。  

9)修辞,  

修辞的一般作用是:清晰而富有逻辑,明白而富有个性,这对音乐学写作而言同样适用。术语要明确,前后统一,伸张出新的概念时要重新界定,语句、上下文流畅,甚至不乏唯美的叙事陈述结构。真正进入到比较深度的写作状态时,则需要追求自己的写作结构,文体本身也需要注意,尤其注重论文自身的结构质量与相应的学术品味。就像文艺批评,其外在功能是褒贬分明、匡正是非;内在可自足成就,即独立成章、文心雕龙,就像中国的诗品、词话、曲论,本身就是很好的文章。  

10)规范  

引用材料、叙述事件、诠释理由、论证过程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学术规范来加以体现,防止失重、失范、失信现象。但这仅是低层次上防范出格犯规的措施,事实上,可以利用规范来拓展不同的写作空间,同时,规范的操作亦可使行文保持流畅。  

注:用正确的记号标示引用者。  

疏:对注的注,进一步说明之所以引用的原因。  

释:通过多种材料的分析比较、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  

解:对自己看法的进一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