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标志,您觉得自己之后还有提升的空间吗,在哪些方面?
廖昌永: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你的水平如何观众一下就听出来了。作为古典歌唱家,进入金色大厅肯定有挑战性。国内之前去的都是民族歌唱家,而我的成功开唱,是西方观众对中国音乐家演绎西方音乐的肯定,也是对中国西方音乐教育的承认。但对我而言,在金色大厅和在上海大剧院或星海音乐厅并没有太大区别。至于提升,我觉得自己还有50%的潜力可开发,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文化素养的提高一定还会不断进步。
“廖氏美声”
很全能
《在银色月光下》:我演唱时并没有把它当成民歌,而是作为一首纯粹的音乐作品,并以古典风格来进行演绎。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我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演唱风格,用阿宝那种原生态唱法,但我可以借鉴他的音乐特点,例如“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中的“一”字,我就运用了真假声变换,突显出民歌的味道。
《哭泣的骆驼》:“生来温柔的双眸,连哭都被诅咒……”我在演唱的时候,尽量把声音放轻,如果用传统的、很实在的美声方式演唱,情感就没有那么贴切。
《你的眼神》:这首歌用标准的美声“端”着唱,同样很难打动人。我每次演唱时会想象是对着太太或朋友唱,就像倾诉一样。
《时间的河》:《情缘》相对上张《情释》的音乐更舒缓,所以我在演唱上下了更多工夫。像这首歌就进行了很特别的处理,用语气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让它更“抓”人。
名家课堂
网友声音:
美声不是要声音多么厚才叫美声,男中也不一定要很厚很厚才是男中,不能光看音域,廖唱得高那是人家技术精湛为基础,但他唱出来音色还是男中,非常圆润美妙,声音线条非常到位,乐感非常好,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永远支持廖,永远喜欢廖。
十几年来,廖老师的歌声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真是难以忘怀,他唱过的很多歌我也学会了。通过长时间的对比观察,他的演唱气息稳定悠长,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极具张力,这在中国美声歌唱家中并不多见,正如郭淑珍教授的评价那样,在中国他是数一数二的。与当今歌唱界浮夸之风相比,他低调的为人尤其令人钦佩,是真正的德艺双馨,堪称一代大师。
记者手记
无懈可击的精致人声
生活中透着学者儒雅的廖昌永,在舞台上特别气定神闲,轻松到有时会把一只手插进裤子口袋里。
生于四川的廖昌永在“中国声乐之母”周小燕的精心调教以及上海精致文化的熏染下,将声音、咬字雕琢得无可挑剔。作为学院派,廖昌永对作品的诠释相当到位,常常是闭着眼睛沉浸在歌曲的气氛中,由心而唱,以情感带动技术。无论高吟低唱,声音始终在腔里成管状,无需有意做作,根本不用考虑位置、气息、共鸣等,只有表达感情像说话一样倾述就够了,而这正是基本功扎实的最高境界。
廖昌永的演唱让人拥有极大的“安全感”,自然、淳厚、稳定,每个音都无懈可击。即便近两年,有歌迷反映他的音区越来越靠近高音,但依旧显得游刃有余。2008年11月,廖昌永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独唱音乐会的男歌手,在欧洲音乐殿堂用西洋美声演唱歌剧和艺术歌曲。一首首对技巧要求极高的作品被廖昌永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对意大利语和德语歌曲的完美把握更令很多欧洲观众以为他曾留学海外……
难得的是,尽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廖昌永依旧为人随和,从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成绩以及他和多明戈的师生关系。他献给恩师周小燕的《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曾感动无数人,而他在金色大厅洒下热泪的一幕更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多少体会到这个总是挂着谦逊笑容的男子从四川大山一路迈上世界顶级舞台有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