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古音乐
音乐的根子在民间,音乐反映着社会,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上古华夏音乐与后世大不相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华夏民族率先进入农耕文明,与所在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亚热带地区适合于农耕,由采集发展到农耕,与渔猎发展到养殖游牧同样,是人类必然的进步。竹简契刻文字基本上是孤本,只有官方文字才有可能留有备份。秦火几乎烧掉了先秦所有史料,幸存下来的千不及一,只能在星星点点史料中寻找历史。满清王朝征集天下诗书,据[清稗类钞]中的[种族类]所载;
‘汉族,一称巴克族。就古史略考之,其最初根源地似在昆仑山。五千年前,循江河之源流游牧而至,以渐殖拓,居内地之西部北部,战胜三苗、九黎种人,盖先在黄河两岸,渐盛于江淮之间,以至南海滨。’
‘盖四千余年前,居住于各省之汉族,本自西北高原,
循黄河流域而东来。及既入中原,其圣帝明王之子孙,北渡沙漠,西逾昆仑,东移辽海,别为一族者,又不知凡几?此上古五族同源之始也。’
农耕以家庭为主体,家庭繁衍几代之后成为了宗族,成为了氏族,化为家国,姜姓的炎帝就是强盛之后的大氏族。农耕社会的结构基础稳定,聚族而居,很少发生大的变革。通常百年人口增加十五倍,一对夫妻繁衍四代,大家族就会拥有一百余口子孙后代,是远远超过十五倍的。丁壮一多宗族就强盛,如同大树分枝一样,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氏族。最强大的氏族就成为了天下之主,族长就成为了天子。早期华夏社会存在母系社会,就是历史上的女娲氏。伏羲氏之前没有文字,人们采用结绳记事,歌咏成为主要的历史记载方式,许多历史神话传说都来自于歌咏。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从[诗经]中可以看出,男女情歌占很大的比重。官方采风所记录的大概不下万千首诗歌,春秋时期孔子挑选了三百首作为教学之用,都是用于吟咏的优美诗歌,应用于礼尚往来,以诗达意。
轩辕氏为姬姓,是炎帝赐的姓氏,是女臣之意。姜氏发生内乱,就是窝里斗,迅速的衰弱下来。轩辕氏迅速崛起了,最终的结果是姬氏取代了姜氏,成为天下之主。通天彻地之人称之为王,王字的意思就是贯通天地人,可以代天行命。王就是天子,是天下的中心,是天下的首脑。按谥法:‘靖民则天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
炎黄时期是形成华夏文明的重要时期,华夏民族跨入农耕社会之后,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精神生活就上升为重要的部分。炎黄时期没有正式的法律,约定俗成为五伦:即天地君亲师。五伦也称为五经、五礼、五德等等,基本内容都差不多,寓教于乐是炎黄时期的主要特色。文字主要应用于政府管理,还未能形成文学形式。以乐治国成为首选,天下万国基本上都是以乐治国。大乐与天地相和,与人心相和,天下为公,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稳定的社会。没有社会等级,君王与官吏以公仆的身份服务于天下万民,立心为公,推选有德者居之。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是最为重要的大事,举族都按照尊卑上下参与祭祀。用于祭祀的音乐宏大端正,祭神如神在,祭鬼如鬼在,是非常严肃的事。
天地无私、四时有节,道法自然。循序渐进,经纬有度。人之一身经纬万端,与天地经纬相合,祭祀音乐可以震撼人心。人们庄严肃穆,能够在音乐中与天地进行交流,无声胜似有声,是宇宙天地之灵,与人身这个小宇宙所进行的精神交流。人是天地中的一分子,不是侧身于天地之外,而是天地人三位一体。如同人体中的细胞组织是人体的一分子,是可以产生共鸣的。天下为公,炎帝与黄帝均是以德服人,所以不需要专政机关。宣传与教育方式主要在于音乐,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和平发展的典范。人类具有人性,又含有动物性,是需要受到外部条件约束的。最理想及最有效的就是乐教,乐为心声,采用音乐以和天地之性,以类万物之情。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个整体,民心自然端正了。
人类社会分君臣佐使,音乐也分君臣佐使。君心和则六合之内无所不合,人类与天地万物融合于一体,共同演奏出自然交响乐。乐作于上,民化于下,音乐可以震撼灵魂,使卑贱变得崇高,淫邪转变为纯正。好的音乐可以引发共鸣,启迪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每一个人来到尘世最初都是个小天使,纯洁而又软弱,善良而寻求着爱。音乐的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洗涤,是人类精神上的升华,音乐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早期的人类教育寓教于乐,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文雅之气来自于音乐,来自于诗歌,来自于母亲的催眠曲,父亲的歌谣。喜爱音乐艺术的民族与群体,相互之间多了心灵间的沟通,多了些爱,少了许多的暴力。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灵魂,而动物没有灵魂。
进入原始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的井田制,上层社会实行分封制。华夏社会结构呈正金字塔形,最顶端的是天子,也称为王。王畿千里,是天下的中心,也称为中国、国都。家与国是不分的,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就是诸侯,各享有封国。按宗族亲疏远近分封万国,拱卫王室,这就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分封制。王畿以外五百里为侯服,再五百里为甸服,再五百里为男服,再五百里为采服,再五百里为卫服,再五百里为要服。侯服、甸服是必须分封于天子的叔伯兄弟们的,都是本家、出于同一个姓氏,再就是隔代宗亲等等,要服之内的主要封国都是同宗。再外围的就是王室姻亲以及开国元勋之后,或是帝胄之后。改朝换代之后不存在迁移问题,各宗族都有自己的发展中心,华夏疆域辽阔,只是政治、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华夏民族是尊崇神道的,各氏族都以祭祀先人为重,不废先人血食极其重要。
在渔猎采集时期,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就选出猎获物最精美的部分,以十分之一用于祭天、祭祀山神、水神、百禽百兽神灵。祭祀时,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中的鼓击乐、敲打乐、吹牛角号、吹螺号、吹竹笛、鼓风、洒雨等等。伴随着的是百兽率舞,就是人类穿上兽皮等道具,随着音乐起舞。当祭神仪式达到高潮时,全体参与者都随着鼓乐起舞,陷入了狂热的状态,如同神灵降临其间。这些群舞都是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上古时期的华夏音乐艺术。这些上古遗风在美洲大陆的印地安人、华夏山地民族之间还有些保留,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到他们。西逾昆仑的成为西方人,也是汉族之后,人类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昆仑山间的峡谷成为东西方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后来越分越细,到了炎黄时期,尊卑有序,上下有节,音乐艺术已经成为礼教重要的表现形式。
音乐与诗歌同样,分出了风、雅、颂。大雅之乐与小雅之乐成为了贵族礼乐,历朝历代都把礼乐视为最重要的内容,居于兵刑之上。‘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雅乐也分成天子之乐、诸侯之乐、公卿之乐、士子之乐等等。天子之乐诸侯是不可以演奏的,诸侯之乐公卿也是没资格演奏的。庶人之乐称之为风,政府了解民情主要是通过民间采风。庶人之乐没有什么规矩,可以率性而歌。从屈原的[九歌],以及流传下来的部分民谣来看,上古时期的歌咏是很随意的,基本没什么格律曲调限制。合仄压韵是为了增加美感,节奏明快是为了迎合击打乐,民间曲调是自由形成的。
地理民风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就是在同一族群内,往往也存在着正统音乐与情感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前者是寓教于乐,后者是为了寻求快乐。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祭祀、觐见、封赏、交际、燕享,也就是宴会。婚丧娶嫁、迎来送往、军功、武舞等等。这些正统音乐具有官方色彩,许多形成了固定形式,变化的只是颂词与赞词。诗言志,诗是作为歌词存在的,可以随乐吟咏,表达心意。通常采取的是赋、比、兴,用比喻形容来表达心中所愿。春秋时期留下了一小部分,比较完整的是孔子于诗海之中选出的[诗经]三百首作为教学之用,大概是千百里挑一了。
情感音乐艺术则不同,有着广泛的普及性,是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田间老农可以击壤而歌,就是敲打着田埂信口编唱。小孩子们也可以随口编唱歌谣,反映社会实际,言论是不受限制的。井田制有社有邑,冬季人们生活在邑城之中,不需要劳作,就出现了戏剧等娱乐形式。歌舞戏剧演员称之为倡优,也可称之为伎,女演员基本看不到的,都是男扮女装。倡优社会地位比较低,但谋生容易,一着鲜,吃遍天。许多成为君主的弄臣,不需要进行田间劳作。
黄帝建立了完整的中央政权,凤鸟集于庭,雄者自歌,雌者自舞。伶伦作律吕,大容作[咸池之乐]。祭天、泰山封禅、西上昆仑山访广成子、祭洛水、祭日月星辰、祀上帝、接万灵、立明堂等等,天子之乐初具规模,有了一整套音乐歌舞形式。诸侯公卿们的觐见也有相应的礼乐,尊卑上下井井有序,这就是诗书礼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炎黄时期没有凭借强力与暴力,而是借助于礼乐,以达到教化万民,驾驭臣仆,恩抚远人的政治目的。礼为体,乐为用,礼教与乐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其它民族有所不同,不是凭借的武力,而是向外部输出农耕文明。伏羲氏选出五谷,并没有本氏族专用,王霸天下,而是传播于天下万国。古人乐于向外部传授耕种技术,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上古时期人稀地阔,可以自由迁徙,不存在土地的争夺。汉族这个从昆仑山下来的巴克族,迅速的成为了大部族,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后来将农耕的部族都称之为汉人。华夏民族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各氏族之间因为土地等纠纷需要一个裁判员,伏羲氏的氏族首领自然而然的被推选为炎帝。上古时期不需要国家专政工具,天子手下没有常备的武装力量。
伏羲氏传承十七代尔后王天下,这个进程是极其缓慢的,是逐渐形成的。炎帝之位传到了榆罔,蚩尤倚仗武力欲抢夺炎帝之位。榆罔没有抵抗能力只能逃避。轩辕氏鼓动诸侯组织起各部大军打败了蚩尤,顺理成章的成为黄帝,属于恩威并济。黄帝即位之后,国家政体基本上形成了。炎帝所作的[下谋之乐],属于天子之乐,可留给姜氏祭祀炎帝祖先之用。伏羲氏称帝之前,由家祭而改为宗族祭祀,又升为氏族祭祀,帝王可以祭祀七祖。黄帝确立了新的天子之乐,由诸侯成为了帝王、天下之主。后代帝王基本上继承了黄帝所留下的一切,黄帝也是以礼乐治理天下万国。
炎帝曾是万国公认的天下之主,是采用和平方式输出农耕文明,凝聚天下万国的。黄帝顺天应人,清除害群之马,被诸侯们拥戴推上帝位。炎帝之后也保留封国,宾而不臣,形同宾国,也属于和平革命。乐为心声,和缓宏大就成为了主旋律。古人认为人与天是同样的,人的灵魂来自于星辰,每个人都有其本命星。受气结胎,各有星宿。人类的灵魂来自于上天,是本命星的精华凝聚所在。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来自于整体宇宙的折射,如同母体中的生命来自于子宫外部。天类人,人类天。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地人三位一体。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天为圜钟,地为函钟,人为黄钟。圜钟是生于房宿、心宿之间,也就是天地明堂之处。所以祀天要在房心之间起宫,在琴中角弦第十徽,处于卯位。古琴二十五弦,现代的为五弦,是无法比较的。乾在阳位,阳数是起于子,终于少阴之申。圜钟在卯,而卯至申为六数。所以六变而天神降,天神有其本位。
天人合一理念是华夏音乐的核心,也是上古音乐的显著特色。对于音色的要求近乎于苛刻,任何细微的差错也能够分辨得出来,乐器必须能够与天地共鸣,音乐之声可传播千百里之外。盲乐师的耳朵能听到来自于九天之上的八音,能听到千百里之外。道法自然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天地之乐是最美的音乐,平常人是无法听到的。乐师们在山林湖海倾听着自然交响乐,将天地之声记录下来,成为祭祀之乐。‘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音乐可使人类的灵魂爆出火花,赋予人类以真善美,赋予以崇高的使命感。上古音乐是表现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音乐,乐为心声,是人类社会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