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切莫浅学辄止。

——题记

孔子跟随师襄学习古琴之术,深刻体会“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孔子学琴也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这个过程,深刻而诲人不倦。

得其曲

就拿我们自己学琴来说,学习一首新的曲子,我们首先必须得去了解他的基本曲调、音符等,即熟悉谱子,之后再去按照谱例练习,掌握其最基本的演奏方法。孔子学琴亦是如此,虽然据可考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还未出现记谱,教学只能通过口传心授,但是谱例作为客观体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学习的过程与我们大致相同。在掌握了最基本的演奏方法的时候,从程度上来说,只能说是“得其曲”,即是只掌握了最肤浅的内容,更深层次的内容还需深入探究。

得其数

何为“得其数”?顾名思义,“得其数”即是熟练地掌握其演奏技巧,引申开来,便是熟练地咋还能给我一门技术,熟能生巧。我们都深有体会,无论是学习什么乐器还是做及他门类的事情,都需要通过反、高度地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人认为“熟能生巧”足矣,其实不然,既然是做学问,我们要研究的东西还在很多,仍需进一步领悟。

得其意

看朗朗或是李云迪这样的钢琴优秀演奏家弹琴,我们惊叹他们的演奏技巧,更陶醉于他们自我陶醉的意境之中。《溪山琴况》中载:“指和于弦,弦和于音,音和于意”,其中的“意”与孔子学琴所悟的“得其意”一样,都是指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内容。诸如朗朗和李云迪的很多演奏家或是其他领域的一些演绎者,都能很陶醉于自己的角色当中,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得其意”。我们做学问,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其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了解更加透彻,也有助于我们更容易接受全新深入的事物。不过,到此并未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得其人

师襄已感动于孔子学琴“得其意”,认为真的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孔子却仍然坚持练习旧曲子,说自己还未“得其人”,即还未领悟到曲子作者的创作动机、为人、情操等内容。对于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很深入,但是狠狠必要的过程。不论是学琴、唱歌还是学文章,甚至只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学习行为,深入地去了解创作者的生平、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分有助于我们掌握知识,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孔子在“得其人”之后感叹:“周文王!”,意思是说只有周文王这样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铿锵有力的曲子。那么,我们可否在非常熟练地且已经有所悟化的时候也去感受一下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发出如此感叹呢?

得其类

孔子学琴当已“得其类”时,他的琴技已经炉火纯青了。“类”是一个很概念性的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诸如此例的门类”。凡是学习都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心得到前面“四得”,终将得到最后一“得”,即“得其类”。因为在通过之前的潜心学习研究,在其过程中充分思考和深刻领悟,自己的思想和水平已经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和提高,因而中国武术也讲究“心身合一”。当我们很熟练地掌握了一个门类的学问,日后我们在学习其他的新知识的时候便会轻松得多,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套非常熟练地学习技巧。这样,我们不妨感叹:“凡学问者,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终将的其类!”出于学问,至此,我们才算真正学会了一样东西。

因此,通过孔子学琴的故事,我们得其心得: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切莫浅学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