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9下午330 ,澳大利亚查理斯达尔文大学、悉尼大学教授阿伦·曼瑞特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新北楼414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日本唐乐与中国唐代(618907年)俗乐的关系》的重要学术讲座。此场讲座是2008上海唐乐及东亚古谱学研讨会的重要活动部分。讲座由赵维平教授主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的学者以及学院的部分师生共同聆听了阿伦·曼瑞特教授的精彩讲解。

 

曼瑞特教授主要通过分析、考证中国俗乐与日本早期唐乐、日本早期唐乐与日本现代唐乐之间的关系,精辟的阐释了日本唐乐与中国唐代俗乐的传承渊源。

 

中国唐朝时期俗乐与日本古唐乐的关系

 

目前发现的并可复原的中国的唐代俗乐乐谱只有《敦煌琵琶谱》(编于公元933年左右),而日本可以复原唐朝俗乐声音的“乐谱”就也只有日本的早期乐谱,例如《天平琵琶谱》(747年成谱)、《五弦谱》及《博雅笛谱》。由于《天平琵琶谱》的成谱时期,以及《五弦谱》及《博雅笛谱》中所转载的某些乐谱的编成时期都是日本乐人定期到中国学习俗乐或中国乐人到日本交流的时期,这些早期的日本乐谱究竟反映了多少中国俗乐的内容,成为了学者们关注并研究的重点。

《敦煌琵琶谱》的乐谱与日本古唐乐的乐谱非常相似,但在《敦煌琵琶谱》与日本古唐乐乐谱之间找不到相同的乐曲(古唐乐乐谱与《敦煌琵琶谱》之间有一首同名的乐曲,但乐谱不同)。曼瑞特教授认为:现在日本、中国及西方学者在日本古唐乐乐谱及《敦煌琵琶谱》的记谱法关系上尚存有的争论,如果能从这些争论中找到共识,解答日本古唐乐乐谱到底反映多少中国唐代俗乐内容这一个问题便会迈出一大步。教授本人也相信日本古唐乐乐谱清楚地反应着中国唐代的俗乐,并从两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证明(1)《崇明乐》在日本被准确承传,准确程度之高可以把三个时期的旋律放在一起演奏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协和情况。这显示早期日本乐人能够好好保存及承传从中国乐人身上学回来的俗乐。(2)日本的古唐乐乐谱中使用音乐术语只在中国典籍中才能见到,(例如,日本《博雅笛谱》与中国唐宋时期的《乐府杂录》、《碧鸡漫志》中关于音乐名词「虚催」的记载)也证明了编写日本乐谱的时候中国的俗乐与日本古唐乐的关系仍然相当紧密。

日本古唐乐与现代唐乐的关系

针对部分学者认为的日本唐代音乐完整保留了79世纪传入日本后的中国俗乐形态的观点,曼瑞特教授提出了异议,并认为构成现代日本唐乐特色的很多元素都是19世纪中期当这个乐种被重新制定及标准化时发展出来的。同时,教授也提出了目前唐乐研究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唐乐的变化是突然快速进行还是慢慢出现的?今日的旋律是渐渐在12世纪到19世纪之间发展出来还是突然出现?19世纪的唐乐标准化到底规范了多少新形成的变化?标准化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内容是因为对日本古谱及古文献的误解而重新创作的?在那时唐乐的形态又是怎样的?有没有可能唐乐已经衰落到一个程度要重新再造?

 

 就日本古唐乐与现代唐乐的关系问题,曼瑞特教授以乐曲《青海波》为个案,通过《博雅笛谱》与《三五要录》中的乐曲《青海波》与现代日本唐乐《青海波》的音响比较,进行了详尽阐释与分析。认为如果《博雅笛谱》中《青海波》接近唐代俗乐的原曲,那么12世纪的《青海波》版本仍然清楚保持原曲的基本旋律,但现在的版本中根本听不出《青海波》原来的旋律。而就古唐乐中那条简单的《青海波》旋律是怎样变成现代日本唐乐这条复杂的旋律这一问题,曼瑞特教授认为,现代唐乐的演奏速度比古唐乐慢了很多。我们演奏《博雅笛谱》的《青海波》需时少于一分钟,但现代唐乐的版本演奏时间为十一分钟。除了速度减慢之外,古唐乐那条旋律被埋藏在现代唐乐乐队的琵琶及笙的声部中,使听众无法辨认出来。无法辨认的原因是这条古唐乐旋律在琵琶和笙的声部被加上大量后世才发展出来的和弦,致使它的存在变得模糊。现代的唐乐的演奏中已经失去其旋律性,只成为组成现代唐乐复杂音乐结构的一些元素。

 通过对唐代俗乐、日本古唐乐和现代唐乐三者之间关系的精辟阐述,曼瑞特教授讲座结论:日本的古唐乐乐谱所记载的唐乐旋律是找寻已经失去了的唐代俗乐的最佳资料。虽然在中国与日本的旋律之间尚有一些微细的地方其关系还未清晰,但各种证据显示两者的确有著紧密的关系,而日本早期的乐人的确清楚记录及复写中国的俗乐。了解日本现代唐乐与中国俗乐的关键肯定是日本早期的乐谱。

讲座的讨论环节,香港中文大学余少华教授就中国潮州音乐中的“拷拍”与唐乐有无关系、我院陈应时教授就日本古唐乐与现代唐乐的区分等问题,与曼瑞特教授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