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6日,西安音乐学院举行“首届长安艺术周”,来自全国11所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家贤聚我校。此次艺术周是我校作曲系在此前十余年“乐和长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紧密围绕音乐创作中心议题共话发展大计。艺术周由3场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2场比赛、2场论坛、4场专家学术讲座、1场纪念学术研讨会构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不断,全面展现了我校作曲系“和而不同”发展理念的开放包容之举,显现出创作上的多维境界。

群贤毕至  共话专业发展

    校党委书记张立杰出席开幕音乐会并致辞,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音画神州,乐动长安”,他希望专家学者和作曲家们相聚于我校艺术周,共商音乐创作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大计,感悟音乐创作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努力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周汇聚作曲界精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刚教授出席活动,11所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主任参加。他们聚议作曲专业发展,郝维亚(央音)、周湘林(上音)、高缨(国音)、金平(深音)、郭元(川音)、张海峰(天音)、严冬(星音)、赵曦(武音)、张磊(哈音)、王云飞(浙音)、吴延(西音),共同为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分享经验、共谋研讨,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叶小纲为艺术周题词“艺术成就文明,音乐点亮人生”,并在12月4日开展《我的艺术人生》论坛,分享自己从事专业作曲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创作经验以及对于艺术理想的追求和感悟。

    12月3日举行《全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论坛》,与会人员分享了各自院系的办学经验及发展感言;12月5日开展《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徐孟东、高永谋、程大兆、张豪夫、龚晓婷、刘铮、梁红旗等20余位老中青学者对饶先生在作曲、复调理论、教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评析。

    12月3日至12月5日,开展《首届长安艺术周专家学术讲座》,分别由张磊、王云飞、高缨、张海峰等4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涉及专题技术研究、当代音乐发展、基础课程建设、实际排练问题等,进行了全面个性阐释。

    12月3日举行第七届民族器乐室内乐新作品比赛决赛以及12月6日举行第三届“学院杯”音乐综合能力比赛,2场比赛是我院作曲学生的创作及其成果展示。在第七届民族器乐室内乐新作品比赛决赛中,罗瑞琪作曲的作品《藏途》拔得头筹;第三届“学院杯”音乐综合能力比赛中,张峻晨、郭宸佐获得一等奖。

    此次艺术周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3场高质量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经典之作在我校乐队的演绎下展现炫丽光彩,新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展现了我校活跃的创作景观。

    12月3日晚,艺术周开幕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美丽乡村》,以叶小纲2019年创作的反映国家文化发展主题的作品《美丽乡村》为题名,汇聚了近年来的主题性创作成果。音乐会包含吴延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黄河情》(2023)、郑阳为竹笛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2019)、周湘林的《炎黄颂?源》、白超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守望者的麦田》(2019/2023)、郭元为中音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太阳鸟的无穷动》(2015)、赵曦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听园》(2018)、金平为管弦乐队而作的《森多玛》(2014)、郝维亚的古筝协奏曲《万里无云》(2021),九部作品题材视角不同,技术风格迥异,以多彩音乐展现美丽乡村的风采。

    12月4日举办“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骊山吟”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汇集我校作曲家们的6部代表作品,包括饶余燕《骊山吟》、赵季平《古槐寻根》、张豪夫《大漠长河》、吴延《坛根儿情》、白超《风骨》、雒鹏翔《九个太阳》。音乐会展现了饶余燕先生的创作精神,也体现了我校作曲学科发展中的学术传统,在以新颖的民族管弦乐音响的民族化、地方性发展中,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呈现特色西北风格和鲜明个性技艺。

    12月6日举行的闭幕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长安八景》,是我校作曲教师们的新创管弦乐,八位作曲家以不同的技法展现了“长安八景”中的人文历史风情、自然民俗风物,以典雅抒情、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长安历史文化视界的音画之美。

    首届长安艺术周以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为视角,将我校的创新性发展、综合性学术发展理念汇集其中,是我校在新时代发展语境下独特的个性探索,以及创作技术与表演艺术的综合实力体现。此次活动吸引了各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展现了我校作曲专业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新思考,在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实践。

原文链接:https://news.xacom.edu.cn/2023/1218/c1052a9255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