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19:30,“面向未来——电子音乐与AI的交响”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成功上演。

    音乐会由俞峰校长担任艺术总监,管晓宏院士担任AI技术总监,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担任执行总监并主持音乐会,是国内首场深度融合AIGC、3D音频、脑科学等前沿科技的音乐会。作曲家和音乐科技专家都是我校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的师生,他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通过协同创作的形式,将电子音乐带入人工智能时代。

    为了让观众切身体会到AI音乐的来临,在观众入场时,音乐厅门口特别设置了“央音AI自动作曲系统”试用活动。观众扫码之后,输入速度、歌词,并选择歌手音色类别,就能在23秒内听到一首完整的歌曲成品。

    伴随着我校AI作曲系统创作的管弦乐《欢迎》,李小兵教授主持音乐会。他以著名的“图灵预警”引入了人类与超智能体之间的关系话题,介绍了我校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开全国之先河,以三个中心——音乐人工智能中心、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为核心,邀请了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7位人工智能专家,一起建设新的学科。目前系部已初现规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共154名学生。全系师生以协同研究的姿态拥抱未来、积极应对技术变革。

    今晚的第一首作品,是栾家的《五蕴》。这首作品利用红外体感动作捕捉技术,并结合计算机视觉,使舞蹈演员的动作实时生成影像并触发声音,形成体态、影像、音乐间的三重交互,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视听空间,表现了人在对物质、感受、意念、行为和意识颠覆与超越后,达到内心平静与解放的境界。

    在第二首作品开始前,李小兵教授向观众介绍了本场音乐会所使用的3D音频技术,并对比展示了立体声等音频系统与3D音频系统在呈现效果上的差异。

    随后,由栾家作曲,基于3D音频技术的现代电子音乐《连续体》(为洛伦兹变换的感知体验而作)上演。这是一首基于3D音频技术的电子音乐,音乐素材是由数学方程生成的。作者探索了洛伦兹变换、蝴蝶效应、时空转换和混沌世界等主题,展现出音乐与数学的奇妙共鸣。作曲家与算法工程师——我系潘宇老师精诚合作,共同探索了音乐与科学的交汇点,从物理和心理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音乐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类感知的预期。

    接下来,李小兵教授向观众介绍了亲临现场的本场音乐会AI技术总监管晓宏院士,以及他在音乐与幂律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下一步将要和王小勤教授联合研究的目标。通过幂律的话题,引出了下一首作品——赵艺璇作曲的Drizzle Path(为机器听觉、AI生成视觉与钢琴而作)。其中声音部分采用了机器听觉技术,通过实时提取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参数,包括音高、泛音、速度、响度等,利用随机算法实时合成新声音,并在建构的三维空间中与演奏家共同呈现。视觉部分采用了AIGC(人工智能创作内容)领域的理念,以“文生图(text to image)”为主线,利用AI演算出序列帧,并将演算速度与钢琴家演奏速度同步。作品的声音表达与视觉表达都与演奏家的实时演奏紧密相关,既呼应了钢琴家演奏的音乐表情,也呈现了音乐与AI的深度对话。

    第四首作品,是栾家作曲的《<厄>之二 ——司岗》 ——“得”“铃”“口弦”与电子音乐的多维对话。这首作品是一首由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与电子音乐相融合的作品。在标题中,厄是形意字,本身有困苦之意,意为山下有一个曲卷的人。云南世居民族,多为同宗,并有高山崇拜的习俗。本作品为《厄》系列第二部,“司岗”在佤族语言中指原初之地的崖洞,祖先从这里走出并繁衍生息。作品采用佤族“得”“口弦”“铃”等民间乐器进行现场演奏,使用手势控制器与MPC对现场演奏的声音进行实时变形与重塑,并通过手机实时控制声音的现场三维位置移动。在作品开始前,李小兵教授介绍了演奏者徐申阳及导师俞峰校长、李伟教授的情况。他自豪地表示,音乐人工智能系近几年招收的都是复合型人才,以徐申阳为代表,个个都是“多面手”,同时具备深厚的工科背景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随后,李小兵教授隆重介绍了我校音乐与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学校已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世界顶级音乐脑科学研究团队和“音乐与脑科学”实验室,今年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目前,团队正致力于研究音乐感知机理、音乐对大脑的可塑化影响,以及量化音乐治疗。

    第五首作品《云间虹霓》就是利用了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AI技术的电子音乐作品。作品通过二胡和吉他,这两种分别具有东西方特色的乐器来呈现,生动地诠释了灭世洪水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挑战了音乐创作与表达的传统边界。

    该作品的技术实现,由我系潘宇老师设计和完成。他采用了在实验室建立的仿真模型,根据作曲家预设的共情策略,结合前沿的优化算法,通过利用情感分析算法实时解析演奏者和欣赏者的脑电信号,生成相应的电子音乐。这一过程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共情音乐体验。这种融合了科技与艺术的尝试,不仅探索了音乐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展示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性。

    接下来,李小兵教授向大家展示了音乐会开始前,大家扫码使用AI作曲系统创作的其中两首作品。两首歌曲一首深情,一首幽默,在场观众的情绪深受感染。之后,李小兵教授又展示了我校大模型系统所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这首作品曾在教育部主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中呈现。令人惊叹的科技,创作出令人陶醉的作品,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六首作品,是孙宇明的《繁星散落的夜晚》。这首作品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为创作主体,融合了由我校音乐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悦、汪照文研发的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新型交互式虚拟乐器MuGeVI(A Multi-Functional Gesture-Controlled Virtual Instrument),利用多样化的创作语汇来隐喻化地借“星”写“心”。

    音乐会的最后,李小兵教授总结了艺术家面向未来的前行方向。他告诉观众,面对未来,我们不要害怕,我们要驾驭AI,人类未来将站在AI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本场音乐会社会影响强烈,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音乐会以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了电子音乐在AI时代的发展路径,体现出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高度的政治性、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原文链接:https://www.ccom.edu.cn/xwyhd/xsjd/2023s/202306/t20230604_9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