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20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创作的丝路回响——“敦煌”主题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作曲系承办,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担任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奏,青年指挥家金刚执棒。

        当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院长李心草,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峥,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春成,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出席了音乐会。

        演出开始前,李心草院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采访时谈到,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丝路回响——“敦煌”主题作品音乐会,是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传承与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李心草院长表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广泛,艺术形式独具魅力。音乐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用音乐表现敦煌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国音乐学院“敦煌”主题作品系列音乐会将以西洋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全方位呈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对敦煌文化的创新性理解与创造性表达。

        该主题音乐会包括西洋管弦乐专场和民族管弦乐专场。当晚上演的西洋管弦乐专场的七部作品视角不同、风格鲜明,通过对“敦煌”这一文化主题进行交响乐形式的创作实践与探索,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音乐进行巧妙结合,打造了一幅美轮美奂、体现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美“音乐敦煌”画卷。作曲家们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学追求,在求索创新、追求卓越的音乐之路上,提炼敦煌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一首温展力作曲的《塞下曲》以具有中亚风格手鼓节奏的律动,掀开音乐会帷幕。作品以兴盛于隋唐的边塞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为想象依托,既有“弦鼓一声双袖举”的异域风情,也有“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塞外景色,更有弦乐与木管“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萧瑟、建功沙场的豪迈。

        谢文辉作曲的《莫高窟?16》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同名石窟,音乐旨在对话大千世界,聆听万物之声。在悠长的音乐气息中,重视声部之间的层次变化,表达了面对人生的从容,感悟浩瀚宇宙的宁静。

        阮昆申为女高音、管弦乐队而作的《千年一瞬万年歌》掀起了上半场音乐会的高潮。该作品音响强劲有力、音乐跌宕起伏。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艺术感染力,戏剧性地表现了“花开花谢盛世春光、千年一瞬万年歌”的感叹。

        王东旭作曲的《漠上行》注重在管弦乐队丰富的色彩与音响张力控制下,重塑了商队驼铃、大漠风沙、无垠大地的音响画面,力求根植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通过带有微分音的音阶材料、不规则的动力性节奏,表现西行者们艰苦跋涉地探索东西文化友好互通交流之路。

        田景伦作曲的《盛世》“以情赋采、以型塑意”,采用西方音乐的发展手法,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意韵作为音乐构建的内核,通过交响乐队的色彩性、造型性以及声响模拟、人声引用,塑造了敦煌艺术中的百僧诵法、妙音鸟迦陵频伽、“三兔共耳”纹样、卧佛涅槃及盛世乐舞等多个意象。

        韩昕桐作曲的《印痕》采用帕萨卡利亚形式,将充满内在凝聚力的西方音乐结构形式与具有神秘感的东方旋律相结合,表现不同时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音乐在和声变换、旋律变化中,展现了敦煌文化艺术所特有的神秘色彩。

        胡廷江作曲唢呐协奏曲《春度玉门关》全曲分为两部分,通过音乐塑造了不同画面,高音唢呐与乐队交织推进前行,音响时而深邃细腻、时而粗犷嘹亮。作品在青年唢呐演奏家、我校国乐系教师张倩渊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表达中,表现出河西走廊今日的繁华,礼赞边疆建设的伟大成就。

        音乐会后,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组织召开了项目评审会。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特聘教授张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常平、《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等专家受邀参与了评审。评审会上,各位专家就该音乐会的主旨、立意、风格等进行热烈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场音乐会主题鲜明、个性突出,音乐语言表达丰富,创作技法成熟,体现出作曲系中青年作曲教师团队对于高质量创作的追求。

        这场音乐会充分展现了我校作曲系教师以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精髓为创作基础,在西洋管弦乐队创作方面的探索与进步。作曲系长期以来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激励教师以创作带动教学实践,以时代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奏响奏强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原文链接

https://www.ccmusic.edu.cn/gyxw/gyyw/0618e428711e4faba7a94cef3ec779d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