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25日,音乐学系策划举办“中国音乐研究”学科团队建设项目系列讲座,邀请乔建中教授、张伯瑜教授、李诗原教授和黄中骏先生等四位学界领军人物分别就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歌剧和荆楚音乐等话题展开研讨。
11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乔建中教授作为第一位主讲人,以《西安鼓乐研究的六十年》为题,带领听众从学术史视角回顾了西安鼓乐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旅程。乔建中从20世纪50年代为起点,总结了六十年以来西安鼓乐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介绍了新世纪以来的大规模学术典籍出版情况。
18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以《中国锣鼓乐的节奏结构》为题,从宏观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这一要素进行考察,并对十番锣鼓、山西斤称锣鼓和京剧锣鼓三个乐种中锣鼓节奏结构进行了形态分析,提出中国音乐中节奏的认知基础之一是数列结构思维,以及对中国锣鼓乐节奏结构的分析和探索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理解。
24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音乐艺术》副主编、我校知名校友李诗原教授以《歌剧<白毛女>的早期形态、版本及其相关问题》为题,对该歌剧的延安原版、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和中央实验歌剧院五个版本进行了剧本和音乐形态上的对比研究,解释了不同的剧本结构、剧情改编和音乐变化是如何体现各版本产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并总结出歌剧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25日,国家一级作曲、民族音乐理论家、原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我校杰出校友黄中骏先生主讲了《荆楚民歌形态特征及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这也是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作为荆楚民歌研究和音乐创作的专家,黄中骏指出,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充分运用在音乐创作中,既为音乐创作,尤其是湖北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也让荆楚民歌及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意识和观念在当代音乐创作作品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黄中骏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荆楚民歌的“腔”“调”“音平等”和“多音思维”等,并且将这些形态特征与民间歌手对音乐的思维意识等进行关联。黄中骏强调,荆楚民歌的传统和当代音乐创作一脉相承,对提高音乐文化自信和自觉极为重要。
本次系列讲座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活跃了学术研究的氛围,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师生对荆楚音乐、长江流域音乐和中国音乐的深入研究。(音乐学系)
窗体底端
原文链接:https://news.whcm.edu.cn/info/1022/9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