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马雯与钢琴系教授、著名演奏家黄亚蒙的全新双CD专辑《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由我校下属单位——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这张《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为音乐会现场专辑,收录了马雯和黄亚蒙于2020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的“贝多芬五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套音乐会”现场录音。该专辑系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术成果出版项目。
2020年是“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诞辰250周年。这位我们熟知的传奇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传世作品,它们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贝多芬一生中为大提琴与钢琴写作了5首奏鸣曲和3首变奏曲,它们将大提琴与钢琴的平衡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它们相互成就。他的5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包括早期2首、中期1首、晚期2首),显现了他各时期不同的写作风格。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负责人为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承央音优秀教师成果出版之重任,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
大提琴演奏家马雯、钢琴演奏家黄亚蒙与北京环球音像决定在围绕音乐艺术作品产出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专辑作为北京环球音像转型后推出的首批专辑之一,已独家首发“腾讯音乐”平台,之后将上线全球各大音乐平台,敬请期待!
马雯,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VC杯”、“爱琴杯”全国暨国际大提琴比赛及国际弦乐赛评委,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特邀艺术家, 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家艺术基金“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特邀授课专家。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提琴演奏家,马雯早在学生时代就能用精巧细腻、深邃饱满的演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凭借无懈可击的发挥在第二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中荣获“最高特奖”。留校任教后,她获得了德国最高教育基金奖学金(DAAD),到罗斯托克音乐学院深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满分成绩毕业,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马雯的演奏曲目丰富,类型多样,充满着震撼心灵的张力迸发与直抵人心的情感倾诉。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林恩·哈雷尔称赞她道:“漂亮的音色和高贵的气质共同构成了她真诚动人的音乐。”
黄亚蒙,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出生于昆明的一个艺术家庭,祖父为中国著名的金石书画家,父亲是作曲家。黄亚蒙幼年曾随叶俊松先生学琴,后经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周广仁先生推荐,10岁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先后受教于樊建勤教授、潘一鸣教授;1991年进入李其芳教授班,1995年被免试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至今,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国青少年钢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991年,年仅18岁的黄亚蒙即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在当年的第三十七届西班牙巴塞罗那“玛丽-卡纳尔斯(Maria Canals)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和任教期间,黄亚蒙逐渐成为中国乐坛受人瞩目的演奏家。1997年,她曾与法国著名小提琴大师热拉尔-布莱(Gerald Poulet)在北京合作举办奏鸣曲音乐会;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紫禁城音乐节"中,她与蜚声国际的世界知名演奏家们合作,演奏了法国当代音乐大师梅西安著名的《末日四重奏》,引起巨大反响。
跟随恩师李其芳先生习琴十载,因受李其芳先生早年留学波兰之影响,黄亚蒙在肖邦作品的演绎中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她曾应波兰肖邦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办的第三届肖邦国际音乐节,在华沙的Ostrogske城堡和肖邦的出生地Zelazowa Wola 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并在国内多次举办肖邦作品专场音乐会。
在专辑发行后,北京环球音像特派员陈芷茵专程采访了马雯老师与黄亚蒙老师,围绕专辑的策划和制作,聊了很多有趣的话题。
BJHQYX:马雯老师,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大提琴这个乐器?
MW:契机很简单。因为我的父亲就是拉大提琴的,从小在文艺氛围里长大的我,顺其自然地跟随父亲选择了学习大提琴,在我小的时候,大提琴不是热门的乐器,大家还会讨论这么大的乐器女孩能不能拉(笑)。有时候出行比如坐飞机,我也会因为大提琴的不普及而受到一些阻碍。不过十分开心的是,近些年大提琴越来越热门了。
在真正和大提琴亲密接触后,我觉得它的声音很接近人声,音色特别温暖,有种治愈人心的力量,用大提琴演奏旋律感强的音乐,让人觉得十分走心、亲切、真诚。
BJHQYX:想问亚蒙老师,作为钢琴演奏家,您觉得钢琴与大提琴的合作有什么特点?
HYM:作为钢琴来讲,它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奏,练琴也是一个人,所以我觉得其实和别人的合作是特别愉快的,我觉得学钢琴的琴童都应该有机会和别的乐器一起合作,首先你从学习和练习上都会觉得很愉快,因为和别的乐器在一起有交流,而当钢琴和大提琴合作的时候,弦乐器的歌唱性能给钢琴更多的反馈和提升,能让钢琴演奏者体会到“歌唱”在乐器上的实现。
BJHQYX:接下来想问马雯老师,您觉得对于琴童来说,学琴到什么阶段可以引入合奏的训练?
MW:我觉得它们是相关联的,缺一不可,所以最好能同时进行。
独奏锻炼的是个人演奏能力,需要很强的自我把控性,能直接把对音乐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而合奏锻炼的则是合作者之间的配合,不仅要对彼此的声部进行倾听有了解,也要彼此达成一个对音乐的共识,所以我觉得刚开始学琴的同时就可以接触合奏的训练,让自己习惯听多声部的音乐,这对提升演奏能力非常有帮助。
BJHQYX:这张专辑是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两位老师的这次合作呢?
HYM:我和马雯老师其实很早就想合作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了,2020年恰好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赶上纪念贝多芬的活动,所以我们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这场“贝多芬之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
MW:我和黄老师,从小就是邻居、同学、又都有留德经历,2020年正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合作用音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BJHQYX:这次在专辑的曲目配置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HYM:嗯,贝多芬真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曲家。从他最通俗易懂的钢琴曲《致爱丽丝》,到他非常有代表性的《第九交响曲》,他在音乐史上像哲学家一样,是非常独特的作曲家。他的5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极少写给大提琴的重量级作品,跨越了他的早期、中期、晚期3个创作阶段,将这5首作品完整地听下来后,你完全可以了解贝多芬的一生,在5首作品里,特别是慢板乐章,还有他晚期的2首,我们都能听到贝多芬内心最美的音乐。
BJHQYX:2007年,马雯老师就在北京环球音像发行过专辑《马雯大提琴音乐会精品典藏》,而这次的专辑同样是一张实况音乐会专辑。音乐会的名字叫“贝多芬之境”,有“致敬贝多芬”的意思吗?
MW:是哦!我们还真没想到能有这个联系!这样一说觉得也很贴切。2020年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家们都在用不同形式来向这位音乐巨匠致敬,《贝多芬之境》这个名字是中山公园音乐堂的祝晶老师提议的,我们觉得非常好,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更加合适了!
BJHQYX:为什么特意选择把这场音乐会做成专辑?
MW: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对大提琴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曲目。已有很多国内外知名大提琴演奏家录制此专辑。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是否专门录制,但最后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现场版这个想法,把现场通过与观众气场互动所带来的音乐碰撞感保留住。当然最终还是要感谢学校及北京环球音像让我们的想法得以实现。
这个专辑虽然是现场版,但对于现场产生的过大杂音和碰撞声,我们后期做了微加工,我们希望能呈现出现场的演奏,保留演奏的热情,所以对于个别地方出现的瑕疵,我们也都保留了,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真情实感的流露。
BJHQYX:基于两位的经验,发行这类现场录音专辑有什么亮点或者难点呢?
HYM:迄今为止我出的几张个人专辑,内容都选自我的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我觉得在现场能够跟观众进行互动,和在录音棚里的演奏状态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们两个人都非常倾向于现场版。
那么现场的音乐会,首先我觉得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因为现场音乐会对演奏者来讲,有和观众的交流,而且要求演奏者一遍就成功,这样就会有一种悬念,有一种演奏上的紧张感。还有一点,虽然录音棚的版本可能会更加干净,但我觉得在音乐上的热情度和张力可能都不如现场音乐会。当然,现场的不足就是会有一些瑕疵,但我觉得音乐的热情可以盖过这些瑕疵。
MW:我觉得难点在于,实况录音专辑对演奏家的功力和技能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因为这是一张一遍演奏后就永存,供大家随时欣赏的专辑,需要演奏家有很大的勇气和功底的准备。
BJHQYX:看了一些与两位老师有关的讯息,了解到马老师和黄老师从小就认识,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同时又有着相同的德国留学经历。那请问这是否是完成本张专辑的关键因素呢?
MW:首先,我和黄教授从小建立的友谊,是我们在一起组合的最大原因之一,另外是因为我们酝酿合作贝多芬的5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很久了,希望能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但由于我们处在不同的系别,工作也很忙碌,很难凑在一起,恰逢2020年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机会,我们就决定把这件事情完成。
HYM:对,我和马雯老师从小就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既是同一年附小、附中、大学的同班同学,并留校任教了。同时,我们也都去过德国留学。在德国的3年对我来讲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我觉得我的耳朵听到了很多很正宗的音乐,这也是因为我碰到了一位对我特别好的教授,给了我最纯粹的德国精神的东西,所以在之后学习和研究贝多芬时,我的角度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也是基于这个很重要的经历,使我与相同背景的马老师选择合作这个内容,整个过程令人非常难忘。
BJHQYX:既然黄老师提到了德国的经历,我也想问马雯老师,德国的留学经历给您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回忆呢?
MW:我是1998年去的,其实到达德国的瞬间,那种与国内不同的氛围就让我印象深刻。
走在一块块凹凸不平的石头马路上,耳朵周围的德语氛围,让我似乎突然对他们的音乐有了点感觉。记得在我上学时欧洲来的专家听我们拉巴赫的音乐,通常都是先夸拉得好,然后说风格不对,当时会觉得蛮困惑,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正宗,后来终于明白了。
另外,当时的德国给我的印象就是严谨。公车每一班到达的时间,都是严格地按照时间表到达,分秒不差。记得有次演出完已是夜里12点多,街上人很少,但居然还能看到有个别人在红绿灯处等绿灯。他们这种守时和守规矩的行为让我非常震惊。
BJHQYX:最后想问两位老师,是否有能给大家透露的下一步个人计划呢?
MW:我主要是完成学校大提琴教研室的工作。同时,也会给自己一个规定,每年至少推出1场音乐会,或2种以上形式的音乐会。其实去年跟竖琴有一个合作项目,但由于疫情原因,只在北京进行了演出,希望今年这个项目能够继续完成。另外,可能还会带我的学生们,举办以大提琴为主的重奏专场。
HYM:我的话,就是8月份会与我校校友、柏林爱乐新任中提琴首席梅第扬进行国内的巡演,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另外个人也在构思长远的唱片录制计划,希望与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再次合作,打磨出更好的音乐作品专辑。
原文链接: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2s/202206/t20220625_8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