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作曲家和指挥家马勒逝世110周年,国际音乐界也称今年为“马勒年”。当西方不少国家演出市场还在陆续恢复之时,11月21日-27日这一周上海就有三场曲目极具分量的马勒作品音乐会。正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孙国忠所感叹,从交响曲到声乐套曲,今年上海舞台“马勒年”表现优异——足以比肩欧美各大音乐重镇,音乐演出领域“底气越来越足”“格局越来越大”“表演水平越来越高”,彰显出亚洲演艺之都的城市软实力。

 今晚(11月22日)在上音歌剧院举行的“马勒逝世110周年纪念音乐会”,掀起了“马勒年”在上海的又一波高潮。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担任独唱,上音管弦系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150人乐团演绎艺术歌曲套曲《青年旅人之歌》(男中音与管弦乐队版)与《第一交响曲》(“巨人”)。演出乐谱使用世界著名的大熊音乐出版社于2019年300周年社庆推出、今年7月从德国运送至上海的《马勒交响曲》“特别版”,这也是该版本在上音首次演出。

 相隔8500公里乐谱越洋而来,疫情无法阻挡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始终以开放视角和国际艺术界积极交流的步伐。“Toi!Toil!Toi!德国人这样向即将登场的音乐家加油。”演出前,大熊音乐出版社社长尼克·普费弗柯恩通过视频从德国给上海送来诚挚祝福,“非常期待,明年能够与上海的你们重逢”。

廖昌永倾情演绎声乐套曲《青年旅人之歌》

 两年前,上海音乐学院与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正式缔结合作关系,在中国音乐创作国际出版与推广、人才培养、中德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两年前的今天(11月22日),双方开启“年度音乐主题”合作模式。今年恰逢“马勒年”,上音与大熊共同决定将本年度音乐主题定为“致敬马勒”,并有了今晚的“马勒逝世110周年纪念音乐会”。

 倾情演绎声乐套曲《青年旅人之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表示,马勒作品的交响性、歌唱性,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对自我生命的探索与哲思,都让他非常喜爱。廖昌永也指出,当代的人们可以从马勒的音乐中,体悟到无尽的乡愁、人生的悲喜冷暖、对大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生命的渴望。“马勒以融入自己全部精神和感情归属的交响曲和交响性艺术歌曲向世人展示了心灵世界。当今世界对马勒的关注,也早已超越了一般音乐问题的范畴,而进入到更为宏观的人文思考。”

 “当代人类社会仍然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生存压力,面对困境,马勒的音乐更让我们感到人类命运的休戚相关和人文精神共鸣的力量和意义。”廖昌永表示,他相信马勒的音乐必将长久地与“人类命运”主题相伴,引领人们探寻美好的未来。同时,经过共同不懈的努力,未来的上音、大熊国际合作交流也将结下更丰硕的果实。

年轻学子在校园和名家同台合作

 今晚,张国勇在上音歌剧院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就在昨晚(11月21日),张国勇的儿子张橹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马勒《第十交响曲》。相隔一天时间,父子俩演绎了马勒的不同作品,这让张国勇充满感触。“昨晚我去上交音乐厅,现场听了他(张橹)执棒的《第十交响曲》,那是生命的绝唱,充满了悲伤。其实马勒大多数作品的悲剧因素都是非常浓烈的。不过,今晚我执棒的马勒《第一交响曲》还是相对较为单纯、生机勃勃的。可以说,这两场音乐会,我是返老还童了,而他(张橹)则是提前成熟了。”

 在张国勇看来,马勒《第一交响曲》对于年轻的乐手来说,是一部相对合适去演绎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有一些阳光的内容,我觉得他们特别能理解,能把音乐和自己的日常结合起来。排演的过程中,尽管这些青年学子还不是乐团职业演奏者,但我能从他们的音符里听见一种淳朴、一种年轻人的激情。”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纪念马勒诞辰110周年,也是对上音教学水平的展示和考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国勇认为,眼下年轻学子能在校园里就有机会和优秀指挥、优秀歌唱家同台合作,这样的锻炼“难能可贵”。他坦言,随着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弦系学生意识到,自己未来将会成为职业交响乐团的乐手。“所以现在遇到乐队排演机会时,从过去人人往后躲,转变为大家抢着往前上,这是可喜的现象。”

 “上音歌剧院为我们学子提供了艺术实践舞台,让他们在学生阶段,就有足够时间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舞台上进行转化。”廖昌永告诉记者,当上音的学生毕业之后,手上已积累了一定的曲目量,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上音作为联合创办方之一的上海乐队学院,其中有很多老师都是上海交响乐团的乐手,所以我们以后还想继续打通这样的关系,让上海几个大规模乐团的乐手能和我们的学子并肩排演,上音也积极邀请活跃在舞台上的乐手来担任客席老师、兼职教授,把实战经验教授给更多学生。”

相关链接:马勒乐谱从8500公里之外运送至上海

 尽管疫情暂时让海外音乐家难以来沪演出,但上海这座亚洲演艺之都,依然通过其他方式和国际艺术界紧密交流——今年7月,大熊出版社新版马勒《第一交响曲》全套乐谱印刷出品后,带着谱纸和油印的特殊香味,由距离上海8500公里之外的德国威斯巴登,送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指挥与150名乐队演奏员的手上。新版“Titan”(巨人)的乐音,此后飘扬在上音的排练厅和校园里。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的话说,“这是一种让人激动和期待的人文呼应”。

 这套乐谱出自于大熊音乐出版在成立300年之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的新版马勒交响曲全集编订工作。新的总谱和分谱采用更开阔的版式和间距较大的五线谱,确保最佳视谱性。尤其在乐队分谱的编订方面,编辑团队与国际一流乐团的乐谱管理员们共同合作,尽可能让各种标记和注解在谱面上做到清晰和完善。当这样一版适合交响乐队实际使用的乐谱漂洋过海,在上海的舞台被奏响、被聆听,不仅是对伟大音乐家的致敬,也谱成了一曲中外音乐工作者交流的美好乐章。

原文链接:https://www.shcmusic.edu.cn/2021/1123/c1686a3856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