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音乐学的人,一提到钱亦平教授一家,总会说及“三代七师一门三博导”的“传奇”——钱亦平兄弟姐妹九人,下一辈11个孩子,许多人投身了教育事业,出了7位教师,从教平均年龄41年,其中,更有5位教授。他们中有的留在上海,继承父业,一代代从事音乐学教学与研究;有的远赴西北,支援当地教育事业,在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
如果说,“三代七教师”是对钱亦平教授一家的赞誉也是责任,那么,“一门三博导”述说的则是钱家在音乐学上的传承和坚守。如钱亦平所言,钱家从未特意写下过教书育人的“家训”,但做人低调、做事踏实的家风却如“盐在汤中”,如血缘般代代相传,潜移默化中保持着一个家庭的“味道”。
一脉相承,一辈子投身教育事业。
情怀远大却从不嫌讲台太小
“一门三博导”,指的是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钱仁康、钱亦平、王丹丹三代人。别人或许艳羡的是一家三代在音乐学上的成就,然而,对他们而言,三代人共同的追求从不是个人的“锦绣前程”,而是三尺讲台上传递的远大情怀。
钱仁康气质儒雅,眼神却坚毅。他是我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更是投身音乐教育七十余载。在音乐学界,大家都赞颂钱教授为“百科全书”。音乐学院教务处的老师都知道“哪门课排不出老师了,就让钱先生上”。然而,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学贯古今中西的通才大师一生坚守讲台,尤为重视基础教学。1990年,钱仁康已经76岁高龄,还在坚持为本科生上“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基础大课。为了能让更多人欣赏音乐,钱仁康还曾写过一本音乐通俗读物《音乐欣赏讲话》。
此后,女儿钱亦平自然而然地接过父亲的教棒。“教书是良心工程,最重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教已经35年的钱亦平即使拥有教授、博导头衔,她也像父亲一样从未离开本科生基础教育一线。她的教学内容年年更新,很多学生都说,即使每年去聆听钱老师的同一门课也不会厌烦,“因为她的课程内容更新快,教学信息量极大,授课方式又生动有趣。”
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长辈的言传身教,钱亦平的女儿王丹丹走上音乐教育与研究之路,可谓水到渠成。“我的外公和母亲都是常年一直坚持教基础课,教本科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德与行,那就是首先不能挑学生,其次不能挑课上。”王丹丹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普通讲师开始,直到如今成为音乐学系系主任,一直坚持讲授“西方音乐史”和“音乐作品分析”等基础大课,一上就是二十年。
脚踏实地谱出家风求真“基因”
现任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教授曾是钱仁康的博士生。他感慨道,无论是讲课,还是做学问,钱师都如同他的为人一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钱师常常为我们逐字逐句修改作业,有时遇到冷僻的问题,我们找不到资料,他就亲自上阵,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资料库中翻查。做他的学生,不仅是求学问,更是学习做人。”
钱仁康一生笔耕不辍,除了教学,写作与研究就是他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和唯一需求,他的研究涉及音乐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钱亦平回忆父亲时至今清晰地记得,“无论是学生给他来信,还是陌生读者的来信,他都必回,回信一定称呼对方兄弟,非常谦逊”。
如今已经70多岁的钱亦平也是如此坚持着她的教育人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熟悉钱亦平的人都知道,她特别关心学校的退休老教师和困难学生。她曾经为素未谋面的生病研究生熬制鸽子汤。她也曾定期资助一位独居、身患脑溢血的退休教授,直至他离世。2006年,在一位研究生的牵线下,钱仁康、钱亦平和王丹丹开始向云南等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助学,此后每年向偏远地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创立“钱亦平、王丹丹助学金”。2016年,年满70周岁的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正式退休了。但她并未停滞她教书育人的脚步,和女儿王丹丹一起完成钱仁康未竟的事业———研究曲式发展史,还忙里偷闲坚持给小区老年钢琴班上课,且分文不取。
钱家的求真,不仅“真”在对音乐的追求,更“真”在对做人、对育人、对助人的追求。在钱家,无论是哪一辈人,都很少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应该怎样做人或是怎样学习,家风、家规无需言语,而是用行动默默传递,让后辈们“自然成长、自由选择”。
原文链接:https://www.shcmusic.edu.cn/view_0.aspx?cid=293&id=444&navinde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