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师生间学术交流,音乐学系于12月24日19时举办了第五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音乐学系一、二年级研究生与本系单金龙、潘斌、周汨三位青年教师围绕“跨学科”问题展开了对话。活动由周汨主持。

首先由六位同学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对“跨学科”的认识。王亦源同学从什么是“跨学科”?“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比较、“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了于润洋、杜亚雄、韩鍾恩等几位音乐学家的观点进行说明。最后提出两点疑问,即“跨学科”研究背景下诞生的融合学科何去何从?“跨学科”能否将两个“近学科”融合为一个学科?

李佳陛以于润洋、王次炤两位音乐学家的观点解析什么是“跨学科”以及为什么“跨学科”,随后以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分析(上、下)》作为“跨学科”经典案例,说明作为音乐学研究生应该如何面对“跨学科”。最后以美国克劳德·帕利斯卡的观点“跨学科的方法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就是音乐学的特点”结束发言。

刘倩向大家分享了不同词典中对于“音乐学”的解释,并认为“音乐学”是不断发展与扬弃的学科,以及“音乐学”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此外,她还采访了音乐学系其他同学所认为的音乐学人必备素质,总结出作为音乐学人,应具备批判精神,要勤于思考,拥有非功利性追求。

韩博文结合自己的专业,将参考文献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音乐图像学并非一定要研究古代的图像,研究古代的材料不一定就是考古,音乐图像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还分享了自己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

覃磊从定义、类别、意义和应用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看待“跨学科”。并从传统音乐的表演、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美学三个角度对其意义进行深入解析。最后,他分享了自身关于乐器复原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

王静主要从我们的责任、精神层面、强化抽象思维、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文化软实力五个方面阐述了她对专业的认识。她指出“音乐学”不仅仅是学习纯理论,同样可以将学术中的多功能思维能力应用于生活之中。

同学们发言之后,单金龙老师结合其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考虑不同学科的融合与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潘斌老师以自己的读博经历指出,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应该是为了寻求真理、知识以及在边界上的扩展而进行“跨学科”。周汨老师对所有同学以及老师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虽然“跨学科”是趋势,但不代表我们一定要“跨学科”,学科应服务于我们自己的需求。

活动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各抒己见,并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学科定位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音乐学系还将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促进师生学术交流,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摄影/张子忆)

原文链接:https://yyxx.whcm.edu.cn/info/1118/3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