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5日讯(记者 曾瑞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建议国家各相关部委支持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实现文化和教育强国宏伟目标而做出贡献。

王黎光介绍,“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

他提出,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这是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推进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其中,美育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目前,各级各类音乐课程设置、各类新媒体平台艺术导向、美育体系建设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优秀文化标准。

王黎光提出,音乐绝非肤浅的吹拉弹唱,而是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新时代的美育理应既有贝多芬也有王洛宾、既有帕瓦罗蒂也有郭兰英,既有肖邦也有刘天华。对照欧洲文明,维也纳古典乐派涌现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代表人物,确立了奏鸣曲式,奠定了西方欣赏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标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艺术上的“工业革命”。中国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广泛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今天的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也应对东方文明有所贡献。首要任务便是在二十一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王黎光建议,将中国乐派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音乐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开展美育教育、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充分体现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落实。第二,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国乐派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音乐的语言、色彩、特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彰显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性,使中国音乐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同时,中国乐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通过大众美育进入社会生活,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巩固和提升。第三,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建设中国乐派反思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音乐的艺术及审美经验,解决中国音乐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完善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表述,可望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音乐文化。

原文链接:http://edu.china.com.cn/2021-03/05/content_77273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