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义先生的艺术有一种刚健与抒情、奇倔与雅逸有机统一的风范。”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评价道。
        著名油画家、魏传义的学生罗中立坦言:“不单作为导师,而且也作为父辈,魏传义先生获得了他教导过的学生的特别敬重。”
       学者易中天也曾以“圆融今古多新变,妙鉴中西能贯通”这样的诗句赞美魏传义的艺术成就。
魏传义,1928年5月生于四川达县。1947年考上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成都艺术专科学院任助教,1953年至1985年在西南美专四川美术学院任副教授兼教务处长,1955年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 1984年兼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1985年9月从四川美术学院调入厦门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所艺术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并任教授、院长、校务委员。退休后继续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厦门创作中心名誉主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9年,这位“福建省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四川画派的奠基人”“中国新现实主义的开创者”捧得了厦门大学的最高荣誉“南强杰出贡献奖”。

建院:勇担当 真求索

       一进到魏传义家中,笔者就被那巨幅油画《晨星》所吸引,只见满头银发的母亲与挎着背包、准备奔向远方的青年在启明星下对比鲜明。对于这创作于80年代且构思了十几年的画作,年过九旬的魏传义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我想表达的是,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携着老一辈的殷切心愿,第一次出门远行考察,这是民族希望的象征” 。

笔者不禁将画中的远行者与从四川到福建“创业”的魏传义联想在一起。

80年代初,福建的艺术教育可以说一片“荒地”,全省仅有一所中专艺校。时任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尤其注重文化建设,萌生了“办一个专门的艺术学院”的愿望。1983年初,魏传义就接到了项南同志的诚意邀请,创立中国第一所艺术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

彼时,魏传义正受命主办四川省诗书画院(厅级单位),出任画院常务副院长一职,省画院初具规模、走向正轨。在多方的多次推荐与说服下,魏传义最终决定“尽一事,忠一职”,来厦闯荡一番。

作为学院第一任院长,面对一座海边荒山,魏传义以建设一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开放型的艺术院校为目标,在十年间,从无到有,一路昂首前行。

       “易中天是我调入厦大的。”90年代初,魏传义担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学科研究项目的主编,易中天为其中成员。魏传义很是赞赏易中天的文笔及学术研究能力,便积极促成他到厦大任教,后来还任命他为艺术研究所所长。

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海防前线,魏传义参与设计了艺术学院的教学楼(该建筑设计在全国性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广纳贤才,倡导“五湖四海”的人才理念,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地招纳优质师资;他领导成立了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他坚信,“艺术除了教育,也应做科研,要做高层次的研究”……

如今,厦大艺术教育学院已更名为艺术学院,变成了一座矗立在东海之滨的艺术殿堂,为福建省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可以说,“帮助福建推广艺术教育”的初衷与使命早已成为现实。在魏传义的引导下,艺术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无数名本、专科毕业生,并以函授方式培养了一批华侨美术青年。他的弟子或蜚声中外,或担任各地艺术学院院长,或在小镇乡村承担基础教学任务……最令他高兴的是,在闽西,在长汀,许多中学的老师毕业于厦大艺术学院美术系、音乐系。

教育:生为本 重实践

       1990年魏传义获得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授予的“美术教育奖”;1991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1992年获国务院荣誉证书并给予发放特殊津贴,是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1995年主编国家重点项目“艺术教育学”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无疑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魏传义亦擅长国画、书法和篆刻。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他总能挤出时间创作,常常熬夜至12点过后。他说:“晚上是我自己的时间。”而对于学生教学,他总是摆在第一位置,油画、国画……只要教学岗位需要,他便顶上。

       魏传义花许多精力研究教育教学。魏传义的同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在“魏传义艺术回顾展研讨会”就说道:“他把教育当事业,有热情,有兴趣,自己知道传授给年轻人,给他们看画评论。在研究教育本身,他写了很多的书,很多都是谈教育的。”

      在四川美院任教期间,魏传义领导着学员师生们进行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道路,同时加强基础训练和“生活实习”并指导学生深入广大基层,走入群众中去体验人民的生活。

       在他的引导下,整个绘画系都被带动在一个空前的创作氛围中,这些参加创作的主要学员中有著名油画家罗中立等,川派画家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四川画派现实主义”,“伤痕”艺术的表现形式由此而来,此后影响到文学界,产生了一大批“伤痕文学”。罗中立说:“魏传义先生不愧为四川油画最重要的奠基人和最有力的推动者。”

       在1992年谭南周《探索艺术教育新体系——访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魏传义》一文中,谈及学院学科发展方向,魏传义就认为:“艺术学院应该办成教学、创作、科研、生产、交流的综合体,使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博到专,一专多能,形成‘小宝塔’型的知识构架,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开拓型人才。”基于这样的畅想,当时艺术教育学院建立起了特色的教育体系:两个系(美术、音乐),三个层次(专科3年、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

       不仅如此,在厦大的教学过程中,魏传义创造了意笔花鸟课三三式(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三年级”相结合,摹写、写生和意写相结合,讲、看、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今,再谈教育,魏传义显得尤为谦逊。他说:“我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如果有什么可以提醒的,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他们在生活里面找到美的东西、感人的东西。”

艺术:亲人民 贵出新

       魏传义写过一首小诗《艺道》,言简意赅地透露其艺术观点和创作思路。诗文写道:“天地为镜,人民为亲。参差造化,贵在出新。”

      回望艺术之路,他以油画闻名于世,佳作甚多,闪耀着现实主义的理性光辉,又不缺乏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品质;他的国画创作以写意花鸟、山水为主,重意境,主格调,崇情致,自由地抒发自身的主观情感与现代情怀;他“晚年归丹青,兼治书法、篆刻、诗文”,中西交融,温故而知新……

       画家韩墨评价他:“我们很难用画种给魏传义做一个界定,油画家、国画家、山水画家或者花鸟画家,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都足以彪炳画坛。”

       从大巴山少年到东南海滨的艺术大家,在数十载创作之路中,魏传义一以贯之,以人民为主线,以创新为路径,“圆融今古,妙鉴古今”。

       贵州、内蒙古、新疆、甘肃……为采访、写生、收集创作素材,魏传义多次奔赴祖国各地,即使面临危险,也不曾丢失到生活体验的勇气和胆略。他的作品从不缺乏人文关怀,无论是早期的《歇晌》《荒原初犁》,还是中晚期脍炙人口的《藏族农工》 《春晖》等精品,都在热情地讴歌劳动人民,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退休后,魏传义曾应邀到亚洲艺术学院讲学,他将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作为主要授课内容,积极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他的学生来自印度、泰国等国家,其中不乏富商盛情邀请他留下。魏传义拒绝了,坚决要回来,他说:“我的根在祖国,离开了根,我就什么也画不出来。”

      如今,魏传义一得空仍会坚持写字、作画。这不,心系国家的他,最近就创作挥毫了一首小诗——“丝路绵绵通远域,一带一路共繁荣。包容互助谋发展,五洲四海乐昇平”,抒发其对“一带一路”的真挚祝愿。

原文链接:http://art.xmu.edu.cn/cdetails.asp?wzxh=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