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石窟2号窟,上海音乐学院敦煌古乐团再次奏响《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古乐·新声》融合了古谱解读、新声演绎、视觉研创、学术导赏,是一场由上音人译谱、编配、舞台化,全过程倾心打造的音乐精品。
龙游石窟有着两年多年历史,其特殊的音效、特殊的洞穴结构,是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音乐厅”,具有得天独厚的声场特质。而我院《古乐·新声》的这场演出,也恰恰基于距今一千多年历史的敦煌古乐谱,加上天然幕布效果的岩柱多媒体投影,让这般“相遇”更显得浑然天成、恰如其分。
本次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衢州市人民政府、龙游县人民政府主办,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协办,自10月23日至27日,历时5天。而《古乐·新声》项目也在此圆满完成了2019国家艺术基金巡演的收官之作。
今年初,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的《古乐·新声》完成了第三版改编,先后在上音杨浦实验学校、云南省玉溪市第六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新疆乌鲁木齐艺术剧院、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演出,并参演2019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音乐会等重要国际演出,至今共计演出12场次。
《古乐·新声》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共呈现《倾杯乐》《又慢曲子》《水鼓子》等12首乐曲。在我院陈应时先生的敦煌译谱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后,2018年,时任党委书记、院长、项目总策划林在勇指出,古谱音响复原、古乐重建是一个惠泽学林、意义深远、极具挑战的工程,上音人有义务、有责任、有底气让千年古乐焕发活力与生机。
随后,我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予以立项推广,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作为剧目编创、艺术总监,联合民乐作曲家将译谱转化为适于舞台表演的音乐作品。几次研讨会后,作曲家朱晓谷、苏潇、陈晓栋、孔志轩、李墨等根据陈应时先生的权威译谱寻律编配,创作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民乐小合奏、民族室内乐重奏、民族管弦乐合奏;加上导演吴敏的舞台演绎创排、学术顾问于韵菲的古曲题解支撑,使得整场音乐会前后呼应、层次有致。
第三版创编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史寅提出,在演出过程中增设导聆环节,对陈应时先生的译谱过程、学术研究、丰硕成果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提高音乐会的学术含金量,还将起到诠释经典、普及经典的社会意义。几次演出现场,观众们纷纷对此给予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
在乐队编制上,作曲家们打破了原有敦煌乐谱所表现的琵琶单声部旋律,进行了富有创新的配器尝试,加入了人声,竹笛、笙等吹管乐器,以及古琴、古筝、中阮等弹拨乐器。鉴于旋律歌唱性的考虑,也添加了二胡、中胡等拉弦乐器。在编配过程中,他们牢牢把握住陈应时先生的译谱旋律,以其旋律线条为基础,做相应的色彩变化和声部支撑。这样,一方面保持了译谱旋律的既有线条,一方面也了促进了声部发展的立体丰满,如此编排以让古乐与新声共和鸣、融一体。
本场音乐会的多媒体编创,由数媒学院视觉基础教研室负责人毕盈盈承担。视觉设计中的敦煌古乐谱谱字、敦煌壁画乐器背景,与音乐会的敦煌古乐主题相合,唯美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饶有意味的是,多媒体中的动画布局与动作推演也力求与音乐发展的趋势走向同步,让人尽享音画默契之妙。
为了凸显敦煌古乐的展演效果,主创们根据壁画式样,提取土红、孔雀蓝、菊黄色,设计制作了仿古敦煌风格服装;在乐器选用上也别具匠心,筚篥、曲颈琵琶、葫芦琵琶、箜篌、花边阮等敦煌壁画里的乐器,翩然而至、跃然眼前。
《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是一场唐韵化、学院派、有学术底蕴、凸显上音品牌的音乐会,是彰显上音特点、上海特质、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主旋律作品,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艺术创新、传承经典、在国际舞台发“中国之声”“上音之声”的代表性献礼作品。
原文链接:http://www.shcmusic.edu.cn/view_0.aspx?cid=294&id=760&navinde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