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2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唐建平、郝维亚、贾国平、陈丹布和常平一行赴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有着特殊的“情缘”。197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美籍华人音乐家周文中访华。经两国国务院批准,11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签署交流合作协议,这是我国文化机构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协议。1978年,周文中教授创立了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不遗余力地促进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创作,推动中国年轻作曲家赴美求学,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大陆作曲家谭盾、周龙、陈怡和盛宗亮等人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赴哥大留学。他多次来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讲学,2004年被授予荣誉教授。周文中先生于今年10月底逝世,也使得本次两校的交流活动有了一种特殊的“意味”。
当天的学术活动在哥大的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举行。哥大艺术学院作曲家乔治·弗雷德里希·哈斯(Georg Friedrich Hass)教授、巴特勒图书馆馆长伊丽莎白·戴维斯(Elizabeth Daivs)女士及部分哥大的师生参与了活动。
交流活动由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主持,他首先感谢了主办方的邀请和对活动的组织、安排。随后,参加活动的几位作曲家分别向哥大图书馆赠送了乐谱、音像或纪念品。
简短的捐赠仪式后,几位作曲家依次向在场观众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创作理念和阐述了对文化、美学、技法等方面的观点。陈丹布教授以其为琵琶和管弦乐创作的《袖剑与铜甲金戈》为例,讲述了其创作的心得体会,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表达内容作了说明。郭文景教授则通过《竹枝词》的解读,来论述其对中西乐器在不同编制中组合使用的看法,他认为中西乐器为音乐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二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唐建平教授以《自鸣》为题发言,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从人的内心流淌出来,具有“自在自为”性质的艺术“凝结物”。该“凝结物”是作曲家创作美学和创作观念的结晶。贾国平教授以其近年的新作《聆籁》为对象,阐述了其对音乐背后的文化观念的深度思考,《聆籁》呈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将自然万物之声融入音乐的观念。
演讲结束后,作曲家们回答了听众热情的提问。随后,一行人又赶赴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参加“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庆典活动。
庆典音乐会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大使专门会见了我校俞峰院长及作曲家代表,黄屏大使首先代表使馆向中央音乐学院此次来访纽约演出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此次中央音乐学院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影响力很大,一票难求,是一次代表着中国文化高水平的演出,大家都对这场音乐会充满期待。俞峰院长对黄屏大使及使馆对我校此次纽约之行给予的大力帮助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年已经是我们第三年来美国发布我校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要持续地做十年,把中国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集中展示给纽约的观众们,能够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像每年的“新装”发布会一样让大家有所期待。
黄大使进一步表示,中央音乐学院应该要多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偏见来自于不了解,美国和中国在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积极投身文化交流。他还盛赞了我院与美国巴德学院的合作模式及取得的成果,希望我院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积极的贡献,并预祝卡内基音乐会圆满成功。
出席会见的有我校创作中心叶小纲、郭文景、郝维亚、唐建平、贾国平、陈丹布、常平教授和表演艺术中心主任赵瑞林教授,国际交流处处长陶倩、院长办公室主任王歆等陪同会见。
在庆典音乐会上,我校的音乐家们为参加庆典的来自美国各界的代表和客人们演奏了作曲系学生改编的《七子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乐曲,戴亚教授等人的演绎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我院师生的精彩表现为整个庆典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并给全场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与大使馆庆典音乐会同时进行的,是纽约第五大道曼哈顿施坦威展示大厅的《高山流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会》。两年前,“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学点”在此挂牌,致力于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音乐会由陈丹布教授主持并做导赏。
在音乐会上,张强、郑杨、范临风等音乐家为纽约爱乐者呈现了《晋调》(笙)、《塞上曲》(琵琶)、《鹧鸪飞》(笛子)、《冬猎》(笙)、《高山流水》(琵琶)、《梅花三弄》(竹笛)、《微山湖船歌》(笙)、《瀛洲古碉》(琵琶)、《喜相逢》(竹笛&笙)等中国传统的经典曲目。演奏家精致典雅的演绎让现场观众再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超凡魅力。
原文链接: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19f/201912/t20191216_6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