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碧霞受邀在我校编钟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声乐讲座。此次活动由声乐系主办。
讲座开始前,院长胡志平教授向吴碧霞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胡院长表示,吴碧霞教授的到来推动了我校声乐学科建设发展,对提升我校声乐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希望吴教授常来武音讲学指导。
讲座现场异常火爆,台上台下坐满、站满了观众。声乐系党总支书记、主任余惠承教授主持讲座,她对吴碧霞教授能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进行声乐学术讲座表示由衷感谢,对学校各院系师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校外声乐专家和声乐爱好者来到学校聆听讲座表示欢迎!
讲座开始,吴教授介绍了她学习音乐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一颗时刻铭记感恩、报恩的拳拳之心。“传统是滋养我成长的血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自己声乐学习始终坚持的宝贵财富。其中‘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可谓是其中的核心理念。”
众所周知,吴教授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极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吴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一边学习美声演唱、一边兼修河北梆子,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证明了两种不同的唱法都可以做得很好,使得看似不同的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形成了互相补充的关系,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收获,更加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她一辈子不懈追求的使命。
对于声乐作品演绎,吴教授认为最大的难点是语言。把语言说地道、有韵味,需要大量的朗读和逐字逐句地精雕细琢。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解剖学和影像学,去“看见”我们生理的构造、发声的原理、声带振动的方式以及身体各部分机能的配合。声乐中强调的“自然法则”,是基于自然状态上的夸张表达,至于夸张的程度,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情况和作品的要求来把握这个“度”。“唱歌并不难,但要唱好其实非常难。”
下午,在琴房大楼的声乐专业教室,吴教授又分别对声乐系的另外三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吴教授亲身范唱,帮助学生更加精准的理解声音及歌曲内涵。她告诫学生,平时学习与练习,要注意归韵和台词功底的积累。声音和字要讲究分离,但台词与歌唱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独立学科,而应该将它们融会贯通。唱歌有好多个分离:身体和声音的分离、字和声音的分离、气息和发音与共鸣位置的分离,而这些分离其实就是所谓的对抗。“在歌唱时,我们的气息应该更加流动,把字送出去,而不是将声音抬起来往上推。”吴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气息的练习,“哪里不足就去哪里,气息不足,身体打开不足,丹田的力量不足,就去练习它们。绝不可以因此损失了作品的自然和美。”
吴碧霞教授对声乐艺术的精益求精、对歌唱艺术的一丝不苟以及精准把控、严格要求,受到了在场师生的高度赞扬。
随后,吴教授对我校声乐系三名学生进行了现场演唱指导。在肯定同学们音准、节奏等方面把握较好的同时,吴教授就曲目的理解方面指出,要首先分析清楚歌曲的结构和层次,而且分析得越具体越好,画面感越强越好。这样才能通过呼吸以及举手投足的表演和炯炯传神的眼神等各个方面,将观众带领到歌曲每一个情境之中。
就技术上而言,吴教授要求脖子保持放松,舌头放平、顶在前牙,胸肋后背打开。气息永远要走在歌声之前,身体内部要永远保持积极状态,将声音传递出去。在咬字方面,吴教授说,唇、齿、舌、牙、喉是造字型、使每个字咬字清晰而准确,都不能破坏声音的位置。同样的元音,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韵味。我们要将看似“毫厘之差”的区别,通过练习变成“天壤之别”。另外,歌唱发声时不需要过分追求音量,要试着将声音哼着送出去。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唱,吴教授指出,其难点在于意境的理解,以及如何准确运用音量的控制、音色的变化为歌曲意境服务。吴教授最后精辟地指出,学习声乐就是在不断找寻边界,分清楚可做和不可做,并在可做的范围内,挣脱束缚,自由歌唱。
吴教授深厚的演唱功底、执著自律的艺术态度和温暖亲和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精彩的讲座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原文链接:https://news.whcm.edu.cn/info/1022/6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