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午,德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音乐研究主席、德国耶拿大学—李斯特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提亚哥·德·奥利维拉·频图教授应我院音乐学系的邀请,在图书信息楼音像厅举办了题为《“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世界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音乐学系主任王建欣教授主持。

        

        讲座中,频图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合约》以及文化遗产的分类,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ICH),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方面:口头传承的习俗或表达方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特别提出古代戏剧;仪式与节日庆典;与大自然的管理相关的知识或技能;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或技术。他认为音乐存在于所有非遗类目中。   

接着,频图教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它不是与建筑等物理上存在而相关的,相反更多的是在长久的、历史的传统中表现出来,并且从过去一直保留到现在,是鲜活的、在当代社会中依然被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是知识,而不是对某一物品的占有。在各个签约国的非遗中,近60%是直接或间接与音乐相关,中国更是高居榜首,42个项目中,22个是直接或间接与音乐有关的。频图教授列举了西安鼓乐、玛纳斯、粤剧、古琴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特别谈到古琴艺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即通过减字谱、演奏方法的教授、借助新媒体手段等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古琴很好地传承下来。更可贵的是,古琴还是第一个进入非遗名录的乐器。   

      最后频图教授介绍了跨文化音乐研究和魏玛音乐学院。在提问环节中,他谈到音乐艺术研究的新领域:管风琴的调律、制作、家庭传承等,以及管风琴师的即兴能力;德国各个交响乐团的代表性音色研究等。   

原文链接:http://news.whcm.edu.cn/info/1030/6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