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20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巴楚艺术创新教育学术会议”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三峡大学、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会长和云峰、副会长杨民康、包爱军、格桑曲杰、蓝雪霏、陈坤鹏等领导,以及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华,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巍,三峡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敏昌,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田启华,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副院长)陈宇京,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团长张勇等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学会第四届“学会杯”论文评选活动的颁奖仪式,学会会长和云峰、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华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同时,和云峰会长主持了下一届年会举办单位的交接旗仪式,并宣布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将于2020年在北京举行,主办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本次年会共设四个学术议题,即“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巴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新思维与新方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区域研究。本次年会还特设两个专场学术活动,即青年学者讲坛(40岁以下)以及专题学术沙龙(50岁以下)。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社科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藏大学、贵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延边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吉首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全国各地、各民族专家学者就上述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刻的学术讨论。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蒙古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畲族、土家族、朝鲜族、傣族、景颇族、佤族、哈萨克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会员共宣读论文60余篇。主要学术成果简述如下:

一、“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此相关的音乐类课题也随之展开,“一带一路”所涉国家众多,“以小见大、以点带线”是实现沿线各国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要途径。本次会议相关论文宣读数量较少,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研究论域涉及跨境与区域研究,兼涉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主要有格桑曲杰《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亚音乐对藏族音乐的影响——探析“卡尔”歌舞音乐传入西藏的时间与路经》、银卓玛《“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巴基斯坦藏族后裔的跨界研究为例》、王佐伊《“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域琵琶的传入与传出》等文章。

二、巴楚区域音乐文化研
        本次会议举办地宜昌地区是巴楚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作为会议议题之一的“巴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意在、展现讨论巴楚音乐文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与进展。向婷《跨族群语境下土家族三棒鼓音乐文化身份认同与变迁》、杨胜兴《长江流域薅草锣鼓的历史考证》、陈开颖《湾谭镇土家族民间佛教丧葬宏观仪式及其次级仪式“施食”音乐研究》、孙凡《从民歌到名歌:对<龙船调>演变再研究及相关问题考论》、吴华强《湘西苗语东部次方言民歌初探》等文章均属此类。

三、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新思维与新方法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新思维与新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与推崇,不同背景的学者用个案分析和理论阐述思考着该领域研究。本次年会诸多学者就此论题展开讨论,总括来看主要包括:文化认同研究、跨界音乐研究、文化变迁与重构研究、国家在场与民族音乐个案研究、新媒体大数据与民族音乐研究、音乐口述史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等。杨民康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以小组的形式近年来对于音乐文化认同给予极大的关注,本次年会该学术团队在文化认同理论与个案研究方面积极进行了探索;刘嵘的主题发言《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新思维与新方法》系统、全面回顾了该领域研究构成的历史与现状。

总括来看,主要有如下学者参与了该学术领域的讨论,蓝雪霏《湖南<呜哇山歌>的身份认同研究》、张应华《宏观与微观: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研究的双视角回顾与探析》、杨曦帆《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地区多民族乐舞文化研究》、魏琳琳《蒙汉杂居区村落音乐实践与文化认同研究》、肖文朴《“族性歌腔”:作为一种声音印记及隐喻建构》、张青《“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贵州侗族支系天甫侗“嘎厄”的侗汉音乐文化认同》、张林《音乐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以新宾“满族传统仪式音乐”为例》、吴云《蒙古族身份认同与音乐文化之关联——以乌珠穆沁部“图林?哆”为例》、李延红《从“国家的在场”到“国家在场”——一种西方理论的中国实践》、吴宁华《中国壮族民歌歌韵的变迁与重构》、滕腾《数字时代下围绕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社交功能研究》、崔玲玲《生态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图瓦乐器构成与声音表达》等。

另外,传统论题在保持一贯研究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推进了这一领域研究,如关于仪式音乐的研究、民族音乐本体研究等。关冰阳《伽倻琴散调音乐节奏结构力研究——以金昌祖-安基玉流派伽倻琴散调为例》、迪娜·叶勒木拉提《试论哈萨克族达斯坦中的冬不拉音乐》、向婷《跨族群语境下土家族三棒鼓音乐文化身份认同与变迁》、路菊芳《马边彝族平安求嗣仪式考察及田野表述》、孙莉《广西壮族“还三代”仪式及其音乐探析》、楚高娃《争鸣·证明·正名——蒙古地区古日哆概念辨析》、黄妙秋《广西北部湾疍民音乐文化的自然地理景观》、吴媛姣《贵州多民族本土知识的现状及传承保护——以都柳江文化走廊为例》等均属此类。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区域研究
        本次会议中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主要以保护传承和区域个案研究为视角,并且关注到“人”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从研究者构成来看大多数学者均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且以自己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对象,研究视域多聚焦可行性与经验总结。娜响《地方性高校音乐教育区域化研究——以佤族传统民歌为例》、刘玲玲《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实施的思考 ——以<壮族民歌艺术人才培养>为例》、于晓菲《学科建设与发展——记田联韬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朱艳彬《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创新研究---以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为例》、章小燕《门巴族萨玛民歌及其保护、传承与开发方式的思考与建议》、赵晓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在地方高校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李秀琴《无形文化财--从没落到指定传承:屏东恒春民谣》、魏世夫《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吴媛姣《贵州多民族本土知识的现状及传承保护——以都柳江文化走廊为例》等文章,均属此类。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观看了主办方安排的两场专场演出,即“五峰土家族音乐创作成果展演”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展现了五峰地区土家族传统音乐的“原貌”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新创作成果。

会议闭幕式于20日下午在五峰民族剧院召开,包爱军副会长、秘书长主持并代表学会讲话,格桑曲杰副会长做了学术总结,陈宇京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同时学会向承办此次年会的单位赠送了学会最新学术成果《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会杯”获奖据悉本届年会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湖北地区举行的年会,同时也是第一次在民族自治县举行的年会。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醇厚的风土人情、多彩厚重的民族文化、秀美壮丽的山水以及美味可口的美食都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文集(第1-3届)》(和云峰、包·达尔汗主编),表达感谢之情。

原文链接:http://www.mscm.com.cn/a/zixunzhongxin/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