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下午,伴随着巨大的期待与一丝不舍,我们迎来了美国洛杉矶大学著名学者温如柏教授(Robert Winter)为我们带来的纪念伟大美国指挥家、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诞辰百年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同时也是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作为教育家的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从11岁起就开始了他的教课生涯——这对于许多人而言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一个11岁的孩子,他教别人些什么,教授的对象又都是谁呢?事实上,伯恩斯坦当时所跟随的钢琴老师海伦·寇茨(Helen Coates)的课时费是6美元。年少时的伯恩斯坦正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家中境况不容乐观,对于这个家庭而言,6美元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在这个吃饱穿暖为第一需求的年代,自然也没有经济条件允许伯恩斯坦增添这笔额外的花销。然而,对于伯恩斯坦而言,学习钢琴与音乐却是等同于刚需一般的存在。于是,他便开始教邻居和家附近的孩子们钢琴,将赚来的学费作为自己的学费去上钢琴课。
伯恩斯坦之所以擅长音乐教育,除却他的教学经历开始得非常早这一原因之外,还因为他有着非比寻常的交流能力。教授称,在伯恩斯坦在他年幼时因为住址的频繁迁徙而造成了内向害羞的性格,“但他在年轻时代找到了两件给予他救赎的事。”
其一,伯恩斯坦常常出现在波士顿的各个派对上。那个年代的派对上,如果有像伯恩斯坦一样通晓爵士音乐、通俗音乐和即兴演奏的人出现,那么他必然将成为众人中的焦点。“莱尼!莱尼在哪里!我们需要他!”莱尼(Lenny)是伯恩斯坦的昵称,每当派对开始,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寻找他的身影。此时,他便像是个能够立刻使气氛热闹起来的魔术师,无与伦比的天赋与钢琴演奏技术使他成为整个派对上最闪耀的人。
其二,伯恩斯坦非常擅长说话,懂得叙述之道。擅长说话并不完全仅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流利地与他人交流,更代表着他能够以口为媒介,将自己的想法传递到他人的内心中去。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为例告诉众人,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如何让自己的学识与思想抵达学生的内心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他推测,伯恩斯坦出类拔萃的演说能力或许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作为一个从犹太家庭出生的孩子,他们在年少时就需要背诵大段的犹太圣经,有时祷告的长度甚至会需要达到两个小时。这种记忆力和复述能力,也是便是伯恩斯坦演讲能力的来源之一。
教授指出,伯恩斯坦作为一位教育者,他的出生正是时候(borned exactly at the right time)。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出生正逢其时,那就意味着他的天赋和才华能够物尽其用。例如莫扎特就是如此,当他出生的时候歌剧正兴,而莫扎特本人亦极其热爱创作歌剧。反观巴赫的孩子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便是一位具有天赋却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当在他最关键的16岁时,正值他父亲的风格开始衰落、另一种风格兴起的时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这简直就是“死亡时期”。伯恩斯坦出生时,正是电视开始在美国风行的普及时代,每家每户几乎都开始拥有一台电视。伯恩斯坦小时候自己不怎么看电视,但长大后的他却因电视而闻名世界。“但他也同时生不逢时。”教授顿了顿,情绪与声音突然低了下来:“因为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令他终生不断地遭受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苦难。”
当伯恩斯坦去大学的时候,勋伯格、贝尔格等先锋派的音乐几乎占领了所有大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伯恩斯坦的创作突然被笼罩在这些音乐的阴影之下,不过,他并非是不能写作这样的作品,而是并不想写。然而,如果一位求职者不创作这种类型的音乐,是非常难以在当时的大学里找到作曲职位的。
既然如此,伯恩斯坦又是如何在电视上成为一位音乐教育家的呢?教授曾经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都没有找到当时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是如何发掘他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伯恩斯坦的才华被电视台发现了。教授接下来为我们播放了一段伯恩斯坦早期介绍并指挥自己的为单簧管和爵士乐队所作的《前奏曲、赋格与即兴重复段》(Prelude, Fuge and Riffs, 1949)。影像上的伯恩斯坦时不时看一眼提示卡片讲解着节目介绍,看上去些许紧张和不自然。他的作品前半部分听上去有些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相似的风格;而演奏即兴重复段时,无论是指挥的姿态还是卷起的裤脚,都立刻令人联想到了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1953-1977)。教授提到,在这个节目之前猫王曾开过一次演唱会,他相信当时年轻的伯恩斯坦一定在场。伯恩斯坦参与的另一次节目则以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开始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手稿的讲解:有着英式口音的阿斯拉特·库克作为开场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接着灯光一暗,追光灯打在一个沉默的背影上,随着伯恩斯坦每向前迈出一步,投射在地上的手稿全貌便逐渐展现出来。他主要带领大家观看这些手稿,再看完成的终稿总谱,讲解为什么贝多芬放弃了原先手稿上的一些部分。类似于这样的节目伯恩斯坦一共参与了约三四次,但这很久以后的一段时间没有再参加了。
1943年,伯恩斯坦成为了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阿图尔·罗金斯基(Artur Rodzinski, 1892-1958)的助理指挥。1958年,罗金斯基告病,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便勇敢地启用了这位年轻的指挥家。伯恩斯坦最为著名的电视节目总计53集的《年轻人的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也以主题“音乐的意义为何?”(What does music mean?)就此拉开了序幕。这档节目在林肯中心由伯恩斯坦和纽约爱乐协同在台上演出,电视实时转播,坐在下面的听众均为8至11岁的孩子。当然,如此年轻的孩子肯定不明白伯恩斯坦在说些什么,一切的流程都是电视台排演好的。在这许多年之后,有人在林肯中心外采访会不会去听纽约爱乐的音乐会,那些给予否定回答的人之中曾就有一些回答,自己曾参加过《年轻人的音乐会》这个节目,觉得正襟危坐的聆听古典音乐的这种方式太拘束了,因此不喜欢也不曾去听古典音乐。
但伯恩斯坦有自己带领孩子们进入古典音乐的办法。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影像,在喧闹的开场前我们似乎还能隐约听到略带紧张的年轻的伯恩斯坦和经理人的对话:“快把我的喷发定型剂给我,就在那儿!”“不行,没时间了,你必须上场了!”“好吧!”于是顶着一头未来得及定型的蓬松头发的伯恩斯坦便出现在了指挥台上,这个略显搞笑的出场立马被接下来他指挥棒下的魔力打断了——那是大名鼎鼎的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这部作品或许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马上能联想到的东西,但对于当时所有的美国人而言都意味着一部动画《孤胆奇侠》(The Lone Ranger),因为在这部动画片的结尾时这位牛仔总是骑着他的骏马在《威廉·退尔序曲》的配乐下追逐反派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伯恩斯坦停下来询问:“有谁知道这部作品吗?”下面传来许多稚嫩的声音:“孤胆奇侠!孤胆奇侠!哈哈!”音乐厅中的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伯恩斯坦接着说道:“是的,孤胆奇侠。人人都知道。但从现在开始,这些音乐不是关于动画片,而是由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写出的作品。”
接着,吸取了之前的经验,伯恩斯坦发现使用提词器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限制,于是便提出自己写作框架,并在演讲中根据框架里提到的每个给出的重点来演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伯恩斯坦从时不时低头阅读一下框架,变成了完全脱稿的讲解。在这之后的讲解视频中,伯恩斯坦明显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能够如鱼得水般在各种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的例子间自由地来回切换。例如他能够从披头士乐队的歌曲《Help!》引渡到勃拉姆斯作品中,来讲解二度音程级进的和声进行;又或者他能以其他年轻人熟悉的流行音乐曲调为例来剖析调性,从而讲到中古调式。能够做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牵成一根线索,这是因为伯恩斯坦本人正同时活在两个世界中。在课程的内容方面,伯恩斯坦早先主要集中在音乐理论,例如曲式、音程、和声等方面,后来则聚焦于每个独立的音乐家——几乎都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物,例如欣德米特、艾夫斯、斯特拉文斯基等。教授称,伯恩斯坦的讲解听上去仿若这些作曲家就是他的朋友一般,正是因为他如此之深地了解与热爱他们的音乐。
当然,教授也提到,伯恩斯坦在课堂上所引用的一些汉斯利克(Eduara Hanslick,1825-1904)的学说,例如“音乐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等音乐无意义论在今天的学界看来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人们认为音乐是由一切文化生成的产物(music is the product of all the cultures come)。然而,观看这样的视频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告诉现在的人们,在当时的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受何种思想影响、又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音乐的。有趣的是,伯恩斯坦自己的作品没有一部是不以诗歌、文学或前人的音乐片段为基石建立起来的。
53场青年音乐会、21场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各类广播电视或大学的讲座……这一切组成了伯恩斯坦作为教育家的一面。“我将会将这些具有版权许可的影像留在这里,期望所有人都能够仔细地观看它们”温如柏教授微笑着说,“我相信,你们将会像我一样,在他的言语中获益匪浅,并且受益无穷。”
原文链接:http://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_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