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梅,1956年8月30日出生福州,汉族。

民族音乐学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教研室主任,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传统音乐学会会长兼秘书长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执委(2011-)及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1977-198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就读大学本科,师从王耀华、刘家基教授,获学士学位。

1982-1984年,在福州市第十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兼音乐美术教研室主任,并初涉音乐学研究。

1984-1985,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单科进修,师从李西安教授。

1985年-198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董维松、耿生廉、沈洽教授。

1987年-1996年,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图书馆馆长助理等职。

1996年-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民族音乐学、乐器学研究。任研究员、乐器陈列室主任、副所长,期间曾赴奥地利国家音响档案馆、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进修访问,并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数字化》,以及大型乐器展览《乐种中国传统乐器的不同组合》(香港)、《中国乐器文化展》(波兰)。

2002年-2003年,台南国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教授课程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本科、研究生),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本科、研究生),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研究生)。

2001-2004,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师从乔建中、王耀华,获博士学位。

2005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2006-2014),并作为学科带头人推动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展开、作为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主持相关工作,并主持中国传统音乐数据库、“全球视野下中国艺术学资源再诠释”等学科建设工作。

教授课程:民族音乐学导论(本科),民族音乐学描写法(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本科),民族音乐学英文文献研读(研究生),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题(研究生),音乐文化研究的视觉方法(研究生),论文写作(研究生),音乐与意识转换(研究生),音乐民族志写作(研究生)。

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仪式音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乐器学,音乐档案管理研究

科研课题:“世界记忆”音响档案管理系统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2003-2007),中国仪式音乐的地域及跨地域、个案与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2009-2014),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与迷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9-2015),中南华南地区民间多元信仰体系互渗互融之仪式音声研究(上海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等等。

主要著述:10数年来,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乐器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公开发表文论百万字。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1卷、《音乐文化》1卷,撰稿及主持编辑了《古乐风流》(中英文图鉴),受亚欧基金会(ASEF)委约主编了论文集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担任《歌海》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并主持“区域、族群与仪式音乐专栏”(2010年至2014年),并担任《大音》学刊编委,专书《中国锣鼓》编委等。著有音乐文化人类学(与韩锺恩合作)、《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田野萍踪》、《1900-1966中国大陆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呼舞吁嗟祈甘霖—西北地区祈雨仪式音乐的综述与研究》、《唱在巫路上——广西靖西壮族“魔仪”音声的考察与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与迷幻》(与孙航、魏育鲲等合著)、《缘身而现:迷幻中的仪式音声》、《从Music到仪式之“樂”》、《回到声音,并一再敞开》、《巫乐的比较》(系列专栏论文)等,并发表了《苗岭踏歌行》、《乐种中国传统乐器的不同组合》等音视频作品多部。

    电子信箱:e_xiaomei@126.com

原文链接:http://www.shcmusic.edu.cn/view_22.aspx?cid=53&ppid=23&id=43&navinde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