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离不开动与静两种对比。像声音的强弱对比,音符的高低对比,音色的明暗对比,音程的和谐不和谐对比,和弦的稳定不稳定对比等等,构成形形色色的丰富的音乐体系。
音乐中的动与静随处可见。我们参照的谱子、谱例、教材是相对静止的表现音乐,谱子上的每一音符,每个乐句、乐段,还有复杂的表情记号都静止的记录美妙的乐思。而当我们按照这些谱子上的旋律,使用不同的乐器或者人声进行
演奏和演唱时,音乐就流动起来,发展开来了。我们将音乐从作曲家创作开始——演奏家演奏完成音乐——观众欣赏音乐的实现这个过程来看,音乐经历着从最初的创作并记写在谱子上的相对静态,发展到了按照谱子演奏的相对动态,再到观众安静的进行作品欣赏的动静结合。音乐就是在这种动与静中,变换着它的身份和角色。
动与静本来就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着。我们学习音乐时,不仅要分清两者的区别,更要看清两者的联系。
1.动是音乐固有的形态表现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时间的载体上,进行着绚丽的展转。不管是演奏作品或者欣赏曲目,音符按照它规定的秩序进行着、流淌着、运动着。而时间却悄无声息的流逝。音乐用各种手法表现(音高、音色、音程、和弦、和声、曲式等),将所有因素凑合在一起,以动的固有形态表现音乐形象特征和律动美。
1.1 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运动形式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根据主题动机进行发展并变化着。试验课上,我们师生曾经尝试过用直线图反映不同音乐的运动形式。我们选取了若干首器乐曲和声乐曲进行
分析。结果表明,复杂的音乐其运动直线复杂、密集,并且曲线图繁琐杂乱。舒缓音乐相对运动直线稀疏、舒畅。当我们看到这些图时,达到宏观的了解音乐运动的形式,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表现作品。
1.2 学习音乐了解音乐的运动规律
在你熟悉的作品里,能否总结出其运动规律是掌握作品的关键。每一部作品,仔细进行
分析,都能看到一些运动规律。比如旋律进行的反复、逆向、倒影、对比等等。作品是运用的起承转合还是卡农模仿。曲式结构是单段体、复段体、奏鸣曲、回旋曲还是变奏曲等。而他们的进行是否有带再现还是对比发展。从音乐的进行中,总结运动规律,从整体把握结构和特点,是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欣赏作品,演奏作品的前提。
1.3 学习音乐控制音乐的运动效果
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完成的音响效果各异。在器乐作品中,你会运用演奏技术来完成,从而达到理想的音乐的运动效果。而在练习时,我们却为了效果而反复的尝试几百次,甚至是上千次。声乐作品中,为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唱段的音色需要,我们做了许多功夫,获得的更好的技术控制,为的也是达到贴切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的声音效果。现在电声乐,发明了效果音,按照音乐的需要,模拟着不同的音质。可见,控制好音乐的运动效果,是好音乐成功的关键。
2.动为音乐带来生机
我们经常说,不流畅的、不连贯的、不运动的音乐不是好音乐,运动为音乐带来生机。学习音乐者理解了音乐运动形态,勇于在运动中寻找音乐的美。
2.1 运用肢体运动,感受音乐美。
律动,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节奏是骨架,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动”中产生,又在“动”中感受,是用“动”来表示的。所以,在教学中,能随着音乐动起来,就说明你真正听到了音乐。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的本能需要。我们的音乐课,尝试抛弃呆板的课桌椅对学生的束缚,克服一切对我们享受音乐的阻碍,解放肢体,借助肢体的动,完成音乐的美的感受。
2.2 运用肢体运动,实践音乐的美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强有力地影响和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同时,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能够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表现,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体态律动教育存在着广泛而巨大的潜力。器乐萨克斯演奏中的摇摆,就是一种身体跟随律动,形成了萨克斯摇摆节奏和大量的摇摆风格作品。学生在演奏时,要运用技巧,完成此风格的作品。
2.3 运用肢体运动,创造音乐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是美的,音乐是快乐的,应该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教师要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我们的音乐工作正体现着这种思想。学生在音乐课上,不仅仅开动脑筋,还可以运动身体、乐器、物品等完成音乐创作,达到音乐美的表现,音乐美的创造。
3.音乐中的静与动相竞存在
静是音乐效果的特殊表现形式,静并不意味着真空,不是无声,而是相对的、暂时性的。有的静态音乐是为了更大规模的动而设计的,这些音响的出现丰富了音乐。另外,相对于音乐本身而言,其他因素同样预示着音乐的动静对比。
3.1 聆听音乐需要安静的环境
聆听音乐时,听众会安静的全身心的更投入到音乐的中,跟随音乐的旋律,展开无限的遐想。享受,陶醉于音乐的美中。人对声音的单纯感觉,存在着艺术因素。因此声音会给人带来联觉的想象。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相对安静的,没有其他音响干扰的环境。当我们在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歌剧、交响乐等,下面安静坐着的观众,只是偶尔的和最后结束时,因为情感共鸣而欢呼喝彩。整个音乐进行中,观众是相对静止的。
3.2 音乐治疗中的催眠和止哭,将躁动转化为安静的成功案例
音乐功能很多,除了我们熟悉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现在医学正研究音乐的治疗功能。例如:怎样哄小孩睡眠呢?许多家长很有经验,哼唱小曲。在轻柔宁静的歌声中,舒展缓慢的节奏下,动荡摇晃的感觉里,孩子会酣然入睡,顺利进入诊疗。而如何迅速止哭呢?音乐治疗的医生们给我们常用的办法是播放音乐。可以给孩子拿音乐玩具,如手机,电子琴,MP3等,打开玩具就可听到相应的音乐,孩子听到音乐后会嘎然而止。音乐治疗真正的将原本躁动不安转化成安静。有效完成了动静的转化过程,达到预想目的。
3.3 静音乐的产生
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的流行词语,静音乐便是其中的一个。它是区别于躁动,激烈的摇滚乐,重音乐,金属音乐而存在的。它的特点是相对的安静,舒展,旋律柔和,很少的音域跨度。节奏相对简单,不嘈杂。听静音乐,总是给人舒心,流畅,轻松,平静的感受。
静音乐的产生与我们喧嚣的世界,紧张的生活压力、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分不开。它是人们在这种紧张处境下对安静、自由的向往更强烈。欣赏静音乐,不仅达到调节心理的目的,也被现在医学广泛应用于心理疾病,助产,心理创伤恢复,心理调理等临床医疗中。其成功的例证不计其数。
4.结论
音乐中的动与静无时不刻存在着,学习音乐既要认清区别,也要看到联系。
(1)每首音乐作品中,毕竟会有动与静的对比。每个跳动的音符和静止的休止符,使音乐发挥着特有的魅力。在运动的音符后面,毕竟有终止的等待。而中途的休止,是更剧烈运动的预示。动与静展示了音乐独特的性格。
(2)音乐中动与静相互存在而又相互转化,即符合事物的对立统一基本原理,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音乐正如人生,有忙碌,有休闲。忙碌过后必须休息,而充分的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音乐又如人的情感,大喜大悲必有更替。我们学习音乐的人,应该刻苦钻研,在动与静中寻找音乐的奥秘和乐趣。
(3)音乐的动静是值得深入的课题。很多有志之士也在努力的研究音乐中的动与静,并为之做出很多工作。相信从音乐教学的动与静中,我们会探讨出更多的认知和卓见。
原文链接:http://musicology.cn/edu/edu_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