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即音乐,舞即舞蹈。二者缜密结合在一起的有机体即歌舞乐,也可称之乐舞。这种载歌载舞的身韵音律审美,即可和二为一,又可貌合神离独立存在的乐与舞的艺术活动,有明确史料记载的表述可以追至周朝,是随着雅乐体系建立而伴生的君民雅俗共赏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先秦儒家乐教身心一元论美学思想的先驱。
周代形成的宫廷舞乐《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秦汉的乐府制度,就是专门整理民间乐舞服务官民的乐舞活动的官办机构。汉代《百戏》之《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文献中记录了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才女佳人,“入神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赤凤凰来》”。这是文献最清楚地记录雅乐歌舞的史料表述,备受上层建筑追捧,尽管有些糜烂奢华,确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起汉兴唐《踏歌》之风兴起,最为靓丽可谓对汉成帝之妃奇女赵飞燕的评述:“身韵善行气术、容貌艳丽、体态轻盈、武艺超群”就是指其舞技轻盈,在后宫中鹤立鸡群,其舞步飘逸,手如掂花颤动,身形是风,艺中有武造诣颇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界。开创了崭新的视觉听觉享受而受到汉成帝宠爱十余年之久。传世之曲《归风》、《送远》为卓越。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大量的西域乐舞传入中原,曲调欢畅节奏明快,常与舞蹈默契伴唱伴奏,有龟兹、天竺、高丽等舞乐传入盛极一时。南朝《清商乐》是民间歌曲伴奏的舞蹈,隋唐《九部乐》后加《高昌伎》史称的《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都详细记录了北方民族的胡乐、胡舞与汉人的宗教雅乐、世俗音乐及外族的各种音乐舞蹈形成大融合之盛世空前。宋代之后的歌舞乐活动随着战乱,融合气氛尽失,龟缩或演变到戏曲门类,但任然保留了很多汉唐歌舞乐痕迹,在此从简追述。
今天我们研究历史,发掘出土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及现存的绘画,纹饰舞蹈造型及史料文献,目的是从古人的歌舞乐技艺活动中及广博的中华文化遗产中摄取营养捕捉创作灵感,服务于现实需要的作曲及编舞创新,这种创新是复古式的有限继承,不可能完全继承,因为有限的素材零散断代多数已经遗失,更多的是新作品能够延续中华传统歌舞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喜爱,达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目得。
原文链接:http://musicology.cn/reviews/reviews_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