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至5月13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及社会各界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及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创意监制的“用音乐理解中国——‘新丝路探索者’乐队中美音乐文化分享之旅”中国巡演阶段圆满落幕。乐队由我校刘月宁教授领衔,与美国青年扬琴演奏家大卫,爵士钢琴家、作曲及指挥家丹尼斯教授,多乐器演奏家、创作型歌手保罗,多乐器演奏家、音乐制作人雨苇共同组成。在12天的巡演中,乐队走访了北京、上海、武汉、合肥、青岛5个城市,举办了9场主题音乐会、艺术分享和文化交流活动,近7000名嘉宾及各界观众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China daily、中国网、中青网、中新社、中国艺术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发布专题报道。
“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琴台音乐厅、青岛大剧院举办了4场专场音乐会,与观众分享了9首前沿作品——《恋舞》《蓝调?康定情歌》《双仙漫舞》、《爵士?茉莉花》《无题》《律动的紫竹》《感?动》等中美经典及民间与爵士乐融合曲目,以及为此次巡演特约的两首世界首演新作《琴弦和鸣》《二泉听月》,场场赢得热烈掌声,产生强烈共鸣。刘月宁教授在中美音乐文化交流领域的贡献,得到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参赞安妮·格里姆斯的高度赞扬,她认为:刘教授是中美两国高端文化交流“富布赖特”项目几十年来首位表演艺术学者,在中美人文交流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为“富布赖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俞峰院长在首场音乐会寄语中说道:“毫无疑问,中国文化需要与世界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延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世界文化也需要中国文化的滋养与补充。” 郭淑兰书记在首场音乐会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此次分享之旅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在中美合作发展历史新时期,通过中美扬琴及多种中西乐器的即兴对话,在“琴弦和鸣”中重拾音乐本真,奏响音乐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除专场音乐会之外,乐队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5所中国著名大学举办了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与师生互动交流、授艺解惑,使更多民乐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受益。刘月宁教授表示:此次巡演不仅是将中美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更开拓了让大众接受的新局面,而且也肩负着中国高校艺术素养提升的历史使命。
5月8日,“新丝路探索者”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合唱团,合作演绎《思念》,在中西乐器的和鸣下,共同唱响不同文化背景对中国歌曲的新理解。5月11日,刘月宁教授为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师生宏观讲解了当代中国扬琴发展脉络,通过大卫现场演示,介绍了美国扬琴的发展历史与技巧变化。5月1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民乐团用《欢乐的夜晚》《敦煌新语》,向美国音乐家们展示了中国综合类大学的艺术教育水平。5月13日,在我校举办的《中西合和——即兴演奏示范工作坊》特邀我校田再励教授及其指导的“粤韵”青年演奏家小组,在对比、展示和相互交流中,探讨中西音乐即兴的“异同”问题,回归音乐本体。
此次“中美音乐文化分享之旅”旨在以音乐为基点,探索集“音乐演奏创作”、“人文交流体验”和“实地学术调研”相结合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新模式,把音乐作为探索不同文化特点的敏锐触角。
一方面,音乐家们通过演奏与创作,展示了中美音乐家的独特视角——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王东旭以中国民歌《小河淌水》为主线创作的《琴弦和鸣》,把中国民歌、美国乡村音乐和爵士乐三种迥异风格的素材连接在一起,通过中国扬琴、美国扬琴和山地扬琴的独特音律奏出新“琴调”;《二泉听月》是丹尼斯教授以中国名曲《二泉映月》为蓝本,用“倾听”的方式表达对中国音乐家的敬意。另一方面,通过一场场演奏、分享与交流,既让中国观众领略了跨文化音乐艺术的风采,又让中美音乐家理解了当代中国民众的情感与追求。正如大卫和保罗所言: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音乐家合作,更深入地学习和感悟中国音乐。
10月22日,“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将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举办“中国主题”专场音乐会,进一步对“音乐理解中国”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展示,为“中美音乐文化分享之旅”画下圆满的句点,成为中美两国音乐文化深入融合与互相促进的鲜活案例和理性思考,为打造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