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尼古拉斯·库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第七讲“中英两国音乐分析教学现状比较与探析”,这也是由“西方音乐分析研究”学科团队所策划的本次系列讲座“超越边界的分析”的最后一讲。本讲一改前面六讲的方式,采用研讨会的方式进行。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不是一个lecture,而类似一个seminar或workshop,目的是,通过对前六讲的回顾,进一步引申到对当前中国音乐分析现状的探讨,寻找建设音乐分析学科的途径。研讨会开始之前,团队首席教授陈鸿铎首先对库克教授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与师生见面表示感谢,对一直参与研讨会的师生表示欢迎,并希望大家积极思考问题,利用今天难得与世界著名音乐学者面对面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接着,库克教授开门见山地总结了他的系列讲座中想要阐明的三个核心思想:一、音乐分析的传统边界是可以被超越的,传统的谱面分析可以被延伸到如表演动作、录音技术、跨文化意义等许多其他方面的分析;二、音乐分析工具在新的语境下依然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工具能让你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三、各种各样的分析理论与方法应被视为分析的工具,不要本末倒置,在进行分析时,我们应当选用不同的音乐分析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够对音乐进行全面的解读。库克教授也讲到,尽管他的每一讲都延伸到音乐之外,但都与具体的音乐形式相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感到,库克的讲座超越了音乐分析的边界,却没有脱离音乐分析,他的所有结论都是建立在扎实、深入的文本分析之上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观点,库克教授对之前六讲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第一讲“糅合的意义——视觉、动觉等其他感官体验在音乐分析中的角色”通过对美国当红歌手碧昂斯(Beyonce)与老牌摇滚乐队林纳德·斯金纳德(Lynyrd Skynyrd)乐队的剪辑视频的分析,展示了音乐中的拼贴原则与视听结合特点,这种特点常常被传统分析法所忽略;第二讲“聆听韦伯恩,观照古尔德——音乐中多媒体角色的运作”主要针对音乐表演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的表演行为对演奏家的音乐诠释与听众的聆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讲“表演的复杂性——对新式记谱法的探讨”研究的依然是音乐表演,但不仅限于表演行为。库克教授借助人类学研究视角,通过对“新复杂主义”几位作曲家记谱法的解析,阐释了基于这种记谱法产生的音乐表演所具有的复杂性;第四讲“艺术与科学之间——借助计算机进行音乐表演分析”将视角转向当代正在发展的计算机分析手段。库克教授借助计算机统计学,对大量演奏分句、时间、力度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将演奏史的变迁纳入文化史的变迁中;之后的两讲主要关注跨文化音乐的问题,第五讲“碰撞在巴黎——以德彪西与加美兰音乐为例,论分析对跨文化音乐风格的揭示”以传统的音乐文本分析为起点,寻找德彪西音乐中的跨文化印记,并对这种印记进行溯源、解读,展现早期跨文化音乐所具有的特征;第六讲“仅仅是黑在外表——涉及种族、政治与异文化背景的音乐分析”关注身份在音乐中的角色,通过对一位黑人作曲家作品的谱面分析来揭示特殊身份的作曲家与作品有什么样的特征,这类关注个体的研究在宏观文化解读的研究中是常常被丢失的,需要通过音乐来进行揭示。对于这六次内容丰富的讲座,库克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此次系列讲座虽属作品分析领域,但却没有死磕某种分析方法。而是以这些分析方法作为桥梁,从而关注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音乐的创造、意义与聆听问题。
研讨环节
问:现代科技对于流行音乐创作有着很大影响,比如流行音乐的完成形态是唱片,乐谱文本的意义被削减,因此用古典音乐的分析方法来解析流行音乐可能并不合适。请问教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来分析流行音乐?
答: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的结构框架与特点,因此选用什么样的分析工具来分析流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适用于古典音乐的分析工具也曾被用来分析流行音乐,比如“申克尔分析法”就曾被用来分析“甲壳虫”、“披头士”的音乐。但我不会选择这些常用于古典音乐的分析方式,而会通过三种切入点来开启分析:词乐关系、表演特质与录音流程,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往往能发现作品中的一些有趣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有一种观点:一种新生成的分析方法不能用来分析它之前的音乐,比如有人用“音级集合分析法”来分析民歌就是一种错位。对于这一观点,库克教授如何看待?、
答:我认为可以使用,但是分析者更应该关注的是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解答分析者想解决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分析方法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合,那么得到的答案将是片面的、没有说服力的。
问:库克教授的讲座非常注重音乐心理活动在音乐中的作用。在音乐心理学中,有“具身性”(Embody)这样一个概念,教授能否从理论上阐释一下这个概念?
答:音乐的“具身性”是音乐体验的重要因素,它常体现于音乐表演中。有些音乐强调演奏者的肢体参与,比如斯卡拉蒂在一些作品的谱面上会写下对肢体动作的要求,另外如“摇摆乐”等也强调身体的参与性。音乐学家福柯在《接受与惩罚》一书中对“具身性”这一问题有过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也论述了演奏者的台风与观众的反馈之间的关联。国外有一些关于“具身性”的研究是通过 FRMI等神经科学研究来分析身体在参与活动中的特征。但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神经学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因此现阶段是音乐学向神经学输送资料的阶段。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也许可以借助神经学来解释音乐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研讨环节十分热烈,对于大家所提出的有关音乐分析、流行音乐、音乐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问题,库克教授均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随后,陈鸿铎教授用一个问题将研讨会引向下半部分:教授本次讲座所作的分析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分析的重点都指向文化、身份甚至意识形态,这似乎与中国前段时间一直受到热议的“音乐学分析”有相似之处,即将音乐分析方法作为工具,目的是诠释音乐的文化意义。但是,在音乐分析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很多音乐分析家所作的研究仍集中于所谓“工具”层面,这样的分析实践当然也是必需的。那么,在英国不知有没有不同于教授所做的这种分析?英国又是如何培养音乐分析人才的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库克教授觉得有必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英国的音乐分析学科的现状,并认为将其与美国的音乐分析学科的发展进行一个对比会更容易把它讲清楚。英国与美国的音乐学学科(包括音乐分析)都是设置在综合性大学而非音乐学院的。从学科建设的规模来说,美国的音乐学系要比英国大很多,研究方向的分类也更细,如音乐史学、表演、流行音乐等。这些研究方向都有附属的学会,学生投期刊的指向性也比较强;而英国高校中的音乐学系规模较小,系科内部不再进行细分。因此,音乐学系的教学融合性较强,比较注重跨学科进行研究。一名英国的音乐学系学生在进行音乐分析学的课题研究时,很可能会同时涉及音乐美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容。这与美国的教学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库克教授指出,英国这种注重跨学科研究办学的分析教学模式有两个好处,一是不把音乐分析拘泥于音乐分析学的学科当中,二是职业的灵活性比较高。他打趣的说这种办学模也是让他的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原因。如果是美国的教授,从音乐分析学研究到史学研究可能意味着一次转行,而对英国的教授来说则习以为常。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相应的缺点。首先,英国的音乐学系从本科到博士一共只有七年时间(本科三年,硕士一年,博士三年),不仅学制太短,而且学生还要学习许多跨度较大的科目,因此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广,深度却不够。另外,学生在学习音乐分析时,很容易被音乐文化、社会学等方面吸引,淡化了音乐分析法的学习,如曲式学、和声学、申克尔分析法等,这会导致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尚不能掌握合适的分析工具。对于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英国依然在不断的探索。
随后,库克教授简单概括了美、英两个国家音乐分析教学模式的特点:美国关注音乐本身,英国关注音乐告诉我们什么;美国对于理论方法本身感兴趣,英国对它能干什么感兴趣。这个概括或许并不能绝对,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当研讨会临近尾声之时,一位同学的问题再次调起了大家的热情:一位亚裔作曲家,如果写出的作品是纯粹德奥体系的,是否可被视为在文化身份上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显然由教授在第六讲中讨论的一些作曲家身上的异文化性所引起。对于这个问题,库克教授做了一定的引申。教授认为许多非西方作曲家强调自己身上的异文化性,这是目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批评家萨义德就曾认为,以“东方主义”为代表的这种思想是一种后殖民思想的体现,目前的世界应当形成一个“地球村”的概念。库克教授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各个国家的艺术家们应该接受“世界性公民”这一身份,共同推动世界大文化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陈鸿铎教授进行了补充,他举了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例子。利盖蒂在创作中并未考虑过自身的匈牙利民族身份,也未想到过要弘扬匈牙利文化,在他的作品结合了许多不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元素,但这些作品都很成功,大家也从未因为他没有弘扬匈牙利文化而认为他不能代表匈牙利。相反,他所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了带有利盖蒂符号意义的匈牙利音乐。由此,我们中国当代的作曲家是否也应该用这样一种世界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呢?与其人为砌一堵墙来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倒不如让它在世界大环境下发展。
研讨会的最后,陈鸿铎教授进行了总结:今天的研讨会非常热烈、深入,库克教授的精心准备和精辟阐述,在座师生们的热烈参与,使得我们这次系列讲座在此刻达到了高峰。讲座进行到此时,大家还有许多话题想要讨论,真正是已经渐入佳境。但是,再精彩的“筵席”也都有散场之时,原本预定一个半小时的研讨,现在已经超时40分钟,必须到此结束了。让我们再次对库克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我们诚挚的感谢,并对严逸澄博士、李明月博士与杨健教授三位翻译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历时半个多月,库克教授2016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超越边界的分析”终于落下帷幕。教授在系列讲座中为大家分享了大量前沿的学术信息,并关注、解答了许多我们在研究时常常会忽略的问题,其中的大量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吸收与消化。库克教授讲座以作品分析为起点,但却常常超越分析的界限,把终点落在分析之外的某处,这种超越传统边界的分析或许将是未来音乐分析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当然,如同库克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忽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学习,因为这是一名音乐分析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库克教授以他扎实的音乐分析基础,所做的具有各种学科方法交叉的分析例证,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分析范例,通过这次系列讲座,必将在上音乃至中国的音乐分析学科发展史上,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原文链接:http://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_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