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杰副教授在牛津大学做专题讲座
2016年6月3日中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孙红杰博士在牛津大学圣休学院潘迪生中国中心举办了题为《数字人文语境与中国音乐文物》的专题讲座,这是孙红杰博士继去年九月应邀赴牛津大学参加“数字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以来第二次在牛津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在本场讲座中,孙红杰博士以教育部重点工程项目“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境外协调人(Overseas Coordinator)的身份,介绍了他所参与的两个数字人文子项目——“视觉艺术品浏览系统”和“中国音乐文物数据库”,以及教育部CADAL项目与牛津大学电子研究中心CLAROS项目和大英博物馆Research Space项目之间正在开展的国际合作,论及了三方合作的理念与基础、目前的进展以及可能遭遇到的挑战。
筹建中的中国音乐文物数据库是一个以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图像为主题的、涵盖不同历史时期(早至新石器时,晚至清代)、不同资源类型(乐器、乐谱以及各类音乐图像,如绘画、笔画、岩画、织锦画、器具、像砖和像石、舞俑、墓葬)的数据库。它将兼有遗产保护、信息检索、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将凝聚多个学科领域(涉及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图像学、计算机科学等)的相关成果,并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各种数据库(数字化的图书/音频/馆藏文物等)谋求关联。
孙红杰博士认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数字化进程全面渗透人类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文学者的作业语境和研究方式:它为资源共享和信息检索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为文化遗产和档案信息的保护和保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知识成果和共享的发布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这一课题在艺术领域也有广阔的前景,牛津大学的许多部门(如博德莱安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电子研究中心、音乐系等)都在积极开展与音乐有关的数字人文项目。讲座过后,孙博士与来自牛津大学历史系、考古系、东方学系、博德莱安图书馆的同事和留学生们就相关问题做了充分讨论。
孙红杰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硕-博连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工程项目“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的境外协调员,英国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访问学者、东方学系高级研究学者、“数字人文”项目联合研究员,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14)、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首届徐小平基金音乐学学术论文奖(2009)、第三、第六届“人音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比赛3次一等奖(2008、2015)。
原文链接:http://musicology.cn/news/news_9439.html